摘要:家长自身问题导致孩子出现有意识的“打人”行为,该如何纠正。孩子出现主动性打人行为,家长应该立即制止。

1岁半的彤彤最近成了小区里有名的“坏孩子”,坏的原因就是彤彤和谁家小朋友玩都喜欢打人。不是把小朋友抓伤了就是打得别人哇哇哭,导致其他家长总在背后对彤彤打人的行为问题议论纷纷:“这孩子太凶了,家长没教育好,以后带着自家孩子最好离彤彤远点,以免被打”。

在小区谣言以讹传讹中,再也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孩子和彤彤玩了,彤彤妈为此也是操碎了心。由于从出生后一直是奶奶带着彤彤,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错,孩子竟养成了这种坏习惯。最后没办法彤彤妈打算让彤彤多待在家里,进行一番行为引导纠正再说。

相信大多数家长都遇到自家孩子爱打人的问题,特别是2岁左右的孩子尤为多见。这个时期的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大人的说教作用也不大。那么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究竟是家长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孩子性格所致?本文将为各位家长分析孩子爱打人的原因以及整治方案供参考。

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家长先弄清楚自身这5个问题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爱打人,主要是因为东西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引发的打人行为。正常情况下,孩子之间的冲突都是无意识性的,极少部分的孩子是主动性的攻击性行为。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打人行为?孩子打人行为怎么造成的?带着这些疑问,家长先弄清楚自身存在的这5个问题。

孩子做错事,你是不是会通过“打”来制止

幼年时期的孩子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会去吃一些不能吃的食物、玩一些危险性的物品、做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等等。面对孩子经常性犯错行为,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持续性“好脾气”来应付,于是乎说教、吼叫、打骂成了主要教育手段。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不得当时,制止的方式是通过“打”来让孩子长记性,那么家长这种教育方式会印刻在孩子的脑子里。今后遇到任何与自己想法不相符的事情时,孩子会有样学样的通过“摔东西、打人”来处理。

孩子撞到桌子时,你有没有教孩子打桌子出气

老人带孩子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当孩子不小心撞到桌子摔倒后,采取的安慰方式就是教孩子打桌子来出气。这种教育方式在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后,一旦别的小朋友不小心伤害到自己时,他的首要反击行为就是“打回去”,以此来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

有没有经常和孩子开玩笑“爸爸坏,打爸爸”

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孩子开这样的玩笑“爸爸偷吃你的东西,去打爸爸”、“爸爸欺负妈妈,去给妈妈报仇,打爸爸”。这样的玩笑给予孩子的心理暗示就是“打”是一种正确的行为,孩子会慢慢把打人这件事当做一件很平常的事,逐渐发展成无法禁止的暴力行为。

孩子看暴力动画或是运用暴力行为时,你是否视而不见

孩子的暴力有时候并不是出于本性,而是通过模仿而形成的行为。比如平常孩子经常性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暴力的打人行为,孩子看到了也会有样学样地去模仿打人,并且孩子在打人的时候不知道打人这种行为是不好的,甚至他们不知道打人会不会让对方有疼痛感。

在孩子看暴力动画或是运用暴力行为时,如果家长缺乏合理的引导和解释说明,孩子自然就无法认识到“打人”这个行为的正确与否,从而就会开始喜欢打人。

孩子打人时,你非但没阻止,反而纵容无视

在孩子初次出现打人行为时,有的家长非但没有去阻止,反而还去纵容和故意激发孩子打人的兴趣。比如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家长嘻嘻哈哈或故意尖叫,让孩子觉得打人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把打人当做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乐此不疲地见人就打。

除此之外,孩子出现无意识的打人行为,可能是进入了打人“敏感期”

孩子的打人行为分为有意识地打人(即主动性攻击行为)和无意识打人(被动型或是不受支配的攻击行为)。两者虽然都是打人,但是性质不一样。无意识的打人可能是孩子进入了打人“敏感期”出现的行为,这种行为无需刻意纠正,只需要掌握好方法,则孩子不会变得爱打人。

什么是“打人敏感期”?

在孩子2岁左右,进入了自我意识敏感期。进入这个敏感期的孩子,独立意识会越来越强烈,逐渐进入分离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在这一敏感期的主要表现就是打人。进入打人“敏感期”的孩子性格会特别自我,他们所出现的行为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心理行为来实施的。

孩子进入打人敏感期,出现的行为是无意识的

进入打人“敏感期”的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并不是真的爱打人,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可能是用肢体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能是想和别的小朋友交流而不知手部力量大小。

或是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是出现利益的争夺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及缺乏自控能力,孩子就会通过打人的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孩子进入打人敏感期,家长不要做出过激反应

孩子进入打人敏感期时,初期出现打人行为时,家长不要对孩子这种行为表现得很惊讶,反应不要过激。因为过激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这样做可以吸引家长注意力,而且会对“打人”这件事出现兴趣。所以当孩子步入打人“敏感期”出现打人行为时,家长可以适当地忽视,不要过于敏感。

家长自身问题导致孩子出现有意识的“打人”行为,该如何纠正?

如果孩子出现爱打人的情况,且这种打人的行为是主动性行为(即家长引导问题所产生的打人行为),家长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方法去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具体如何纠正呢?以下几个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孩子出现主动性打人行为,家长应该立即制止

2岁左右的孩子是能够大致理解家长的意思的,如果孩子出现了主动性的打人行为,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立即进行制止。严肃地把孩子拉到一边并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在对孩子进行制止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态度的严肃性以及语调语速的迟缓,让孩子清晰地知道自己刚刚打人的行为是错的。

家长不要拿孩子打人开玩笑

孩子在初期打人时,家长不要觉得孩子会了一个新技能,所以觉得好玩。甚至经常性地教孩子去打他人,这样的方式会助长孩子打人的兴趣。孩子出现了打人行为,家长在初期可以适当性地忽视,如果严重,则要严肃地制止。

拒绝暴力动画

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为了避免孩子学到一些暴力性的行为,在孩子看此类暴力动画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如果这种暴力行为孩子已经学会了,这时家长一定要多注意孩子平时的行为,如果有不当的及时纠正。纠正的过程可能较长,但只要坚持下去,随着孩子长大便能改正过来。

孩子摔倒或是撞到桌子时,请他向桌子道歉

当孩子自己撞到桌子摔倒时,不是去责怪桌子撞到了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然后对桌子道歉。并告诉孩子“你看你把桌子都撞疼了,你是不是该跟他道歉呢。”让孩子明白你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哪怕是无意的,也要向别人道歉。

教会孩子表达情绪

2岁左右的孩子缺乏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会用肢体去表达内心的需求。这个时候家长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非常关键,比如可以这样鼓励孩子表达“你为什么要抢我的玩具呢?我很生气”、“你为什么要推我呢,这样我会摔倒受伤”等等。通过引导来触发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样会让孩子更加善于表达。

家长正确的示范很重要

孩子打人大多是有样学样的结果,当孩子打了人,家长采用的惩罚方式是“以牙还牙”,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把孩子打人的倾向越推越深。当家长生气时,尽量要避免打骂、吼叫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既有利于孩子性格的健康成长,也是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CiCi妈小贴士之: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做

幼年时期的孩子经常会因为一句话、一个玩具就发生肢体冲突,这个是无法避免的。无论是孩子打人还是被人打,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有几个做法千万要避免,否则会让这场冲突在孩子内心留下阴影。

吼叫、打骂孩子

看到孩子打人,大多数家长首选方式就是大声吼骂、甚至鞭打孩子。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最后的结果是孩子把别人打哭后,孩子也被家长打哭了。然而矛盾仍然在那里,孩子内心还恨起了家长不公平,因为家长打了自己。

正确做法:拉开孩子,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带着孩子在安静的地方“一对一”告诉孩子刚刚做得不对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表情要严肃,但不要去斥责打骂孩子。

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避免当场斥责、讲大道理

孩子之间会发生冲突,当时这个场景肯定是带有激动的情绪。这个时候家长进来阻止冲突后,对着打人的孩子就是劈头盖脸一顿批评指责,然后长篇大论的大道理,这些行为对于孩子来说,不仅听不进去,而且内心还会极端烦躁。

正确做法:只需要直接告诉孩子打人的行为“不对”,至于各种大道理,等到孩子冷静后单独“好好说”。

当着孩子的面要求道歉

孩子之间的冲突一般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人肯定都有错误,只是一个轻一个重而已。如果家长强硬地让打人的那一个道歉,虽然孩子会道歉,但是他们内心是不服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错,之所以道歉完全是出于家长的压力。

正确做法:制止后,先带着孩子到一边冷静一下,等孩子情绪过后,然后给孩子讲解刚刚不对的行为,再带着孩子去道歉,握手言和。

CiCi妈寄语:幼年时期刚刚出现打人行为的孩子大多只是因为“爱缺乏”、“求关注”,这也就是告诉各位家长“只有在被爱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才会越来越可爱”。从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到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懂爱的好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