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玩具的發展有着數千年的文化積澱與底蘊,無論是早期的陶豬、木雕魚,還是後來的蹴鞠、風箏、磨喝樂、兔兒爺、泥咕咕,都代表着不同時代的特色。例如河南著名的民間玩具“泥咕咕”,是一種以飛禽動物或者歷史人物爲原型進行創作的能夠用嘴吹出不同聲音的泥塑小玩具,在古代深受孩童的喜愛,如今其影響力卻大爲下降。

歡樂的童年

兒童的成長是與一件件玩具共同度過的,而兒童的成長過程也是玩具的發展歷程。我小時候還在玩小卡片與塑料槍,但現在的孩子們玩的卻是高達模型、電子機器人等豐富多彩的新鮮事物。

高達玩具

可以說在十幾年內,玩具的發展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今天是兒童節,這也是玩具大賣的火熱時節,人們只知道買買買,卻不瞭解玩具背後的發展與故事。

一、玩具的發展歷史

早在人類文明早期,玩具就已經出現,例如在新石器時代人們便開始製造玩具了,在紅山文化遺址的開掘過程中,人們驚奇地發現了憨態可掬的陶豬娃娃和用木頭雕刻的魚,這些很有可能就是我國最早的“玩具鼻祖”,只不過木製品大多容易腐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早已湮滅,能夠保存下來的少之又少。

陶豬

而在西安半坡遺址挖掘出來的陶球與石球,這種被命名爲“陶響球”的奇異物件,被人們確認爲史前時代的玩具。

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的都城臨淄經濟繁榮,盛況空前,隨之出現了大量的新式娛樂方式,兒童蹴鞠由此出現。至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能用細線操控的木偶玩具,這種帶有一定“機關設置”的玩具是玩具史上的一項創舉。

至隋唐時期,興起了一項至今仍受兒童喜愛的玩具,即“風箏”。《村居》一詩中就描繪了一幅歡樂的童年圖景,“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首詩雖然是清人寫的,但用於描繪風箏出現的唐代也是十分合適的。

放風箏

到了商業經濟十分繁榮的宋代,玩具有了更爲明顯的進步,這一時期在兒童中十分流行的玩具是“黃胖、磨喝樂與傀儡”。

這是玩具名字聽着怪怪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簡單來說,“黃胖”是一種可以靈活活動的泥塑玩具,人們往往在清明節外出踏青時給孩子購買黃胖玩具。

而“磨喝樂”則是一種外形爲小男孩的泥塑玩具,神態憨厚可愛,喜上眉梢,身穿紅背心,雙手持蓮花。《東京夢華錄》中有記載說:“ 七月初七,潘樓街東門外瓦子......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磨喝樂玩具一直到元代都非常流行,在七夕節孩子們會拿着磨喝樂前去“乞巧”。

磨喝樂

到了明清時期,更是出現了專門的玩具售賣店鋪,玩具至此形成了一種較爲成熟的商業化產業,並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帶有地域特色的玩具生產地。例如虎丘與高密的泥人,蘇州的核雕,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名爲“兔兒爺”的玩具,多用於中秋節供奉與七夕節乞巧。

兔兒爺

二、傳統玩具的價值特色

歷經千餘年的發展,小小的玩具背後也有着諸多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例如中秋節的玩具“兔兒爺”,其形象是一隻手拿藥鉢搗藥的兔子,在神話裏,吳剛因獲罪被罰至月球砍樹,但這棵樹是能夠自動癒合傷口的神樹,吳剛的妻子於是派3個兒子前往月球幫助吳剛,其中一個兒子變爲兔子,負責將神樹上的枝葉放在藥鉢裏搗碎,以防止神樹無限制癒合。而兔子同時又與嫦娥、后羿有關,小小的兔兒爺,就能關聯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樹”三個神話故事,這使得孩童在把玩玩具的同時,還能瞭解一些神話故事與傳說。

嫦娥奔月

除神話傳說以外,許多玩具還與歷史故事密切相關。比如,介子推不願出山做官,在山中去世的故事廣爲流傳,並逐漸演變成如今的寒食節與清明節。而這個故事也衍生出一種名爲“子推燕”的玩具。子推燕由麪粉與棗泥做成並用楊柳枝穿起來插在門上,這個玩具的寓意十分高遠,象徵着介子推淡泊名利,孝順父母的傳統美德。

陝北面花子推燕

三、玩具的古今交融

我國傳統玩具的種類十分豐富,裏面不僅包含着對神話傳說的再次創造,還包含着人們對歷史的思考,具有娛樂性與歷史性的雙重涵義。但傳統玩具在現代社會中似乎不受孩子們的關注和喜愛,電子玩具與電子遊戲大行於世,佔據了兒童玩樂世界的大部分。例如河南著名的民間玩具“泥咕咕”,是一種以飛禽動物或者歷史人物爲原型進行創作的能夠用嘴吹出不同聲音的泥塑小玩具,在古代深受孩童的喜愛,如今其影響力卻大爲下降。

製作泥咕咕

如何才能使“泥咕咕”這樣的玩具再度煥發生機呢?這就需要對傳統玩具進行創新。傳統的“泥咕咕”多用本地黃土做成的“黃膠泥”製成,這樣一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泥咕咕的製作材料太單一了,固然可以用顏料塗抹於泥塑之上,但如果能夠取材一些“紅土”或“白土”,或許會能使泥咕咕的形象更加多彩多元。而且泥咕咕也完全不必拘泥於傳統的飛禽與歷史人物,具有現代特色的動漫、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同樣可以成爲泥咕咕的創作素材。

泥咕咕

文史君說

玩具的發展有着數千年的文化積澱與底蘊,無論是早期的陶豬、木雕魚,還是後來的蹴鞠、風箏、磨喝樂、兔兒爺、泥咕咕,都代表着不同時代的特色。時至今日,這些玩具雖僅保留下很少的一部分,但像蹴鞠、風箏、兔兒爺等在當今社會中仍然受孩子們的喜愛。傳統玩具要想做的更好、更有生機,就不能固守老手藝與老思想,一定要和當今社會文化相結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