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以三国时期的价值观来看,于禁这样一个人物,在旧主曹操没有败亡的情况下,是绝不能背叛和投降的,只有誓死效忠这一条路。而且于禁投降的时间不对,属于三国后期,而这个时期大环境来说,汉室余威渐没,天下已形成新的格局,魏蜀吴三个集团就相当于三个国家,且已深耕十余年。

三囯时期群雄混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就连早起曹操在兖州被吕布所袭时,也生出了去投袁绍之心。其实投降这种事,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很正常,自古以来就有“降者不杀”的原则,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除了于禁和乐进,张辽、张郃、徐晃三人皆为降将,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君择臣、臣择君的事在三国时期屡有发生。然而奇怪的是,曹伟大将于禁,后期被关羽打败之后投降了关羽,结果却遭众人唾弃。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三国时期投降很正常,为何于禁却偏偏遭到了不同待遇呢?

首先,于禁是个特例。曹营中的其他降将,在降曹之前,要么是旧主败亡,如张辽;或者平庸不堪辅佐,如徐晃;要么是在叧一阵营不能施展才能,受歧视诋毁,如张郃。况且,虽诸侯混战,但天下共主仍为汉室,而曹操身为汉相,故而于价值观上看,降曹并不算降敌,反而是弃暗投明。而于禁与张辽、张郃、徐晃都不同,主要是因为他在曹营中的地位。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于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投降与其他人不一样?

于禁堪称曹魏“外姓武将第一人”,官至左将军,而且是唯一一位被曹操授予“假节钺”特权的外姓将领,这个“假节钺”有先斩后奏的特权,可见曹操对于禁的器重程度,说他是“五子良将”之首都不为过。自209年起,于禁已经被放在后方当成精神领袖一样的存在了,前期战功多的说都说不完,而且于禁在军中威望极高,只带贴身十几骑就能平定叛乱,曹营当中无人不服。于禁可以说是曹操亲自从士兵中一手提拔起来的,30多年从未受猜疑,亦未受冷遇,一直恩信有加,待遇极隆,且常受重任。可以说在樊城之前,整个曹魏几乎很难找出一位比于禁水平、功劳都高的将领。

根据东汉到曹魏期间“四方将军”和“四征将军”位次演变的粗略考察,我们可以得知在魏王公时期,“四方将军”和“四征将军”是同一级别的。襄樊战役时,左将军于禁和征西将军曹仁在将军号上等量齐观,曹仁的才能以及战功虽然也很值得肯定,但他毕竟是曹家自己的班底,擢升有天然优势,而于禁仅凭一个外姓武将的身份,竟然获得了这样的地位,可见其个人能力之强,和曹操对他的恩情之深。而以三国时期的价值观来看,于禁这样一个人物,在旧主曹操没有败亡的情况下,是绝不能背叛和投降的,只有誓死效忠这一条路。

然而于禁最后却投降了关羽,其分量我们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关羽荆州之败后,没有败走麦城,而是直接在荆州率部投降了东吴,大家认为对蜀汉是什么样的打击?这远远不是失去一个战略要地,损失兵员的问题,而是可以代表三国一方势力的精神象征。说白了,投降问题也是整个国家的精神、尊严受到严重打击的问题。

而且于禁投降的时间不对,属于三国后期,而这个时期大环境来说,汉室余威渐没,天下已形成新的格局,魏蜀吴三个集团就相当于三个国家,且已深耕十余年。而此时投降,既不是为结束乱世加速统一解民于水火而降(因为一时半会儿,谁也搞定不了谁),也不是择明主而辅之而降,而且三国集团内部也都形成了小的利益集团,此时投降也很难被重用。

这也是为什么前期投降的人那么多,却依然被重用的原因。因为当时大家都处于事业草创期,不论对于动摇的员工,还是竞争对手,大家都相当包容,因为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自己最后到底能不能成功,大家脑袋都系在裤腰带上。也不知道自己所待的这个公司最后能不能上市,自己能不能得到分红,在这个时期,作为员工如果觉得老板不行,动摇一下是可以理解的。而后期就不一样了,魏蜀吴三家公司全部上市了,将领们也都得到了分红,业内也都知道于禁代表魏国的技术核心,结果关键时刻作为企业高管的于禁突然跳槽,这就太对不住曹老板的恩情了。

不论于禁是因个人贪生怕死而降,还是为避免部下免遭屠戮而忍辱负重而降,毕竟他还是降了,一个跟随曹操东征西讨三十余年的大将,却没有像新人庞德一样杀身成仁,要知道此时庞德加入曹操阵营时间还很短,起初还是马超的家将,按理来说庞德对曹操的忠心程度远没有于禁高,可结果却大相径庭,因此难免遭人议论。可惜于禁作为三国曹魏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几乎没有什么污点,最后却晚节不保,最后还被曹丕蔑视,忧郁而亡,令人唏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