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在西域地区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有效地稳定了自己在该地区的统治!

在汉武帝之前,西域地区曾长期被匈奴所控制,史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延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在匈奴统治西域地区时,这个雄踞漠北的强大的游牧民族,正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掠夺性极强。匈奴奴隶主贵族把西域诸国作为"僮仆"亦即奴隶进行压榨剥削,不仅大量掳掠人口,而且肆意劫掠被征服者的资源财富,以满足其统治阶级的需要。因而招致西域诸国强烈的不满和反对。

在匈奴统治西域地区时,匈奴将西域诸国视为奴仆,极力掠夺其资源和人口!

在汉武帝的连续打击和对匈战争的节节胜利下,匈奴势力很快就被驱逐出西域地区。尤其是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主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先贤掸率众降汉后,汉王朝已经基本确认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权。而汉宣帝也决定在西域地区推行都护府制,为此不仅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而且还任命卫司马郑吉出任西汉王朝历史上首任西域都护,这宣告了西汉王朝正式取代匈奴而开始统辖西域地区。

汉王朝统辖西域地区,统领西域诸国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匈奴势力控制这些地方,保护西域诸国与汉王朝之间的交通贸易、安全,并不追求直接从西域诸国身上获取经济利益,也不过多干预当地的实际政治。这相比匈奴统治下的穷征暴敛,更符合西域诸国的利益,所以西域诸国常常愿意归属汉朝。而汉王朝维系自己在西域地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具体措施。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宣告着西汉王朝正式取代匈奴而开始统辖西域地区了!一、耕战结合,大力推行屯田制

自张骞通西域和武帝开始对西域用兵以来,西汉王朝最感棘手的问题就是粮食供应不足。例如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曾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远征大宛,此战一来是为了征服大宛,获取宝马;二来则是为了宣扬汉军之威武以震慑西域诸国。所以汉武帝下令大军行进途中的西域诸国都有对汉军提供粮草的义务。

但是,这些西域诸国均地小人少,国力有限,余粮不足,所以粮草供应十分紧张,以至于一些小国不得不将国中马匹尽数宰杀以充作军粮(西域地区之马匹犹如内地之耕牛,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宰杀)。

自武帝对西域地区用兵以来,感觉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粮食供应不足!

鉴于以往的教训和实际需要,汉王朝最终决定在西域地区推行屯田制,以耕战结合的方式来稳定和巩固自己在西域地区的统治。而当时主管全国粮食生产的搜粟都尉桑弘羊还对屯田制提出了许多补充性意见,史载: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灌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田一岁,有积谷,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就畜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为便……愿陛下遣使使西国,以安其意。

汉武帝最终决定在西域地区推行屯田制,以耕战结合的方式来稳定自己对西域地区的统治!

太初四年(前101),贰师将军李广利击破大宛后,就奉武帝之命在轮台、渠犁等地区开荒造田了。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屯垦士卒和屯垦地点都在不断增加,而屯垦中心也逐步从轮台、渠犁地区转移到了吐鲁番盆地。

待至神爵二年(前60年),汉宣帝正式在西域地区推行都护府制后,仅在西域都护府的治所乌垒城附近(今新疆轮台东北),就有约两千余名汉军参与屯田。以每人垦殖十五亩计算,此地就约有垦田三万亩,而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估算,每亩农田大约能收获七十斤粮食,那么这三万亩屯田就能年产军粮二百余万斤。

待至汉宣帝时期,仅乌垒城附近就有三万亩屯田,而这些屯田年产军粮大概二百万斤!

这批粮食除了供应都护府内的官吏士卒外,还有大批余粮可以供应来往使者,商旅等。这对加强汉王朝统辖西域的力量,巩固边防,维护边疆的稳定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有积极意义。

总的来看,汉政府在西域地区实施屯垦戍边、耕战结合的屯田制是正确的决策。西汉王朝正是在这样耕战结合的前提下,才保障了各类军需物资的供应,才实现了边疆地区的安定局面。而足食足兵的屯田制不仅保证了各方面的粮食供应问题,对打通丝绸之路、维护西北边疆稳定也具有决定意义,还提高了西域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发展,使西域诸国更对汉王朝心悦诚服。

西汉王朝以屯田制保障了军需物资的供应,实现了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二、团结西域诸国的上层人物,共同维护大一统局面

与中原地区奉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不同,西域诸国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情况的差异,往往各自有各自的统治特色和统治政策。而汉王朝在西域地区所设立的西域都护府,除了负责维护西域地区的政治局面稳定和贯彻执行来自汉中央的政令外,对于西域诸国的内部事务一般不加干预。

甚至汉王朝为了避免派往西域的官吏出于建功立业的目的而滥用职权,还专门规定都护府内的官吏未经汉中央批准,不得随意调用驻守西域的汉军,也不准随意征用西域诸国的军队。

汉王朝一般不插手西域诸国的内部事务,也不随意征用西域诸国的军队!

至于那些臣服于汉王朝的西域诸国的上层人物,诸如王、侯、相、将、丞、都尉、君等官吏,汉王朝都会给予他们正式的任命文书,并让他们统一佩戴汉王朝所颁发的印绶。

另外,汉王朝为了彰显恩德,汉廷赐予西域诸国的王、侯、将、相的地位都比较高,大致相当于太师、太傅、太保、丞相、太尉等职务。

汉王朝会给予西域诸国上层人物正式的任命文书!

汉王朝通过册封西域诸国上层人物的方式来确定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君臣关系,而西域诸国也通过接受汉王朝的册封和佩戴汉王朝所赐予的印绶的方式来表示臣服。史载:最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缓,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蜀宾、乌弋之属,皆以绝远不在数中,其来贡献则相与报,不督录总领也。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朝除了册封西域诸国的上层人物为王、侯外,有时候还会特意对他们加封汉朝的高级官衔以示恩宠。例如光武帝刘秀当年就曾赐莎车国王贤以大将军印绶;汉顺帝也曾赐予疏勒国王磐以大都尉印绶等等。

光武帝刘秀曾授予莎车国王贤以大将军印绶!

按照当时惯例,西域诸国为了表示忠于汉朝,往往需要遣子入侍,称为侍子或质子,而遣子入侍也逐渐成为确定臣属关系的标志。

尤其是西域都护府建立后,遣送质子就成为西域诸国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了。而质子制度为维护西域诸国和汉王朝的友好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都曾起过积极作用。

质子制度为维护西域诸国与汉王朝的友好关系起过积极作用!

事实上,经过汉王朝册封后的西域诸国君王及其宗室子弟到京师长安后,往往都会受到隆重礼遇。而这些西域质子在京城长安观光学习时,所享受的生活待遇也极为优厚,所以他们一般都乐于接受汉文化,并乐于和汉廷保持亲近友好的关系。

例如西汉末年因王莽之乱,西域地区和汉王朝断绝了友好关系,曾作为质子而去过长安的莎车国王延,不仅仰慕汉文化,参照汉朝的典章制度,治理国政,而且还经常教育子弟,要忠于汉室。后其子康立,协同邻国,抗拒匈奴,护卫来不及撤回内地的西域都护府的官吏家属千余人,并协助他们在于阗、精绝一带定居。

莎车国王延推崇汉文化,其子康后来也曾护卫汉朝官吏百姓!

总的来说,汉王朝采用册封的方式来表示支持西域诸国传统的统治制度,而西域诸国的上层人物通过接受汉王朝的册封、佩戴汉王朝的印绶的方式来表示臣服。

另外,西域诸国的上层人物接受汉王朝的册封后,不仅在经济方面可以得到各种实惠,而且还有助于维护他们自身的统治,因此西域诸国往往十分拥护汉王朝在西域地区的统治。

西域诸国的上层人物以接受汉王朝的册封和佩戴汉王朝的印绶的方式来表示臣服!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共同进步

实现了大一统后的西汉王朝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发展阶段,国力强盛,气度恢宏,在这种风气渲染下的汉民也积极参与对西域地区的开发与经营。在当时,有许多打着"汉朝使臣"旗号的商队,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于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而西域诸国的一些商队也同样羡慕内地的富庶繁华,而常常以"进献朝贡"为名,来往于汉朝边境。

在蓬勃发展的边境贸易下,天山南北原本处于分散封闭状态的西域诸国也逐渐兴起了大大小小的绿洲城市。这些新兴的绿洲城市不仅是东西方长途贩运的中转站和交易市场,而且也使得塔里木盆地成为了中国、波斯、印度等东西文化的汇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灿烂多姿的西域文明。

在经济和文化的密切交流下,西域地区形成了灿烂多姿的西域文明!

毋庸置疑,西汉王朝推行开放政策,并鼓励发展河西走廊的决策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而西汉王朝当年为了确保河西走廊的畅通,却也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尤其是在与匈奴长期争夺河西地区和西域地区的过程中,汉王朝曾花费了巨额军费、兴建了许多军事设施,而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也和保护商道有着密切关联。史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梨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都善以西数国……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是岁,神爵三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日都护。

西汉王朝为了确保河西走廊的畅通,曾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

一直到东汉时期,汉王朝仍旧积极执行保护商道,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所以班超在西域地区进行各种活动时,始终都把"平通汉道"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即使至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的时期,中原王朝和西域地区以及西方诸国的来往贸易关系也未中断。当时在塔里木盆地一带进行中外贸易的商人,甚至发展出了赊欠交易,即中原王朝的商人将丝绸运来出售,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下次来时再收回货款,这表现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商人互相信任的友好关系以及当时中外贸易之兴盛。

繁盛的丝绸之路,川流不息的中外商队!

总的来看,自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以后,伴随着不断扩大的人员交流,特别是大量汉人来西域活动后,大量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也被带到了西域,例如《史记·大宛列传》就曾记载道:"宛城中无井,极城外流水……宛城新得秦人(即汉人),知穿井。"

而来到中原的西域人士,如西域诸国派往长安的质子或出使汉朝的西域使臣,在回国以后,大多都成为传播汉朝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的先进代表。例如汉宣帝时期的龟兹国王绛宾早年曾作为质子留居长安,后来回国继位后又迎娶了乌孙国王与解忧公主的长女为妻,在此影响下,龟兹国王绛宾就十分喜好汉朝制度,史载他"乐汉衣服制度。……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再例如莎车国王延在汉元帝时期曾作为质子留居长安,回国继位后,他也是在莎车国大力推行汉朝的典章制度,并在西域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伴随着不断扩大的人员交流,西域地区与汉王朝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结语

总而言之,西汉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封建王朝,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都有着光辉灿烂的成就。而这个统一繁盛的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除了是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与发展的缘故外,还与其正确的方针政策有着莫大关系。

就以其对西域地区的统辖政策来说,也是因为施行了比较正确的民族政策,激发和增强了西域诸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才使得汉帝国的西北边境稳定,丝绸之路畅通,社会经济发展,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从汉王朝设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地区以来,汉王朝始终从西域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尽量采取相对宽和的民族政策,这获得了西域诸国的鼎力支持,也为我国后来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