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刘秀的改革,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都得到了发展,也促进了东汉国力的增强。汉朝拯救了民不聊生的惨状,也带来了民众苦不堪言的局面,大汉王朝的经济一直处于发展状态,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引言: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这个王朝统一了中原,建造了一个大一统的盛世。

无论是西汉的强盛,还是东汉的中兴,这个王朝都给中华历史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从建国,到灭国,这个王朝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实施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鼓励了民生的发展;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思想,强化了礼教思想,促进了儒学的繁荣;

开辟了“丝绸之路”的方向,扩大了商品市场,推动了经济的活跃;设置了“三公九卿”制度,加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汉朝政治发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到民生保障,大汉王朝做的非常好。

这是一个极度繁荣的时代,但在这个繁荣的背后也有着王朝的心酸与血泪,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持续。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朝代,也是内忧外患,不可收拾。

汉朝拯救了民不聊生的惨状,也带来了民众苦不堪言的局面,大汉王朝的经济一直处于发展状态,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汉朝人民

可这看似人民富足,其实早已满目疮痍。西汉、东汉的发展好像一个怪圈,国家越是繁荣,人民生活越是匮乏。

通过史书典籍,回顾这段历史,看一看汉朝经济与国力之间从平衡发展到不平衡的始终。

一、西汉初期,民不聊生,多项改革,国力积累

汉朝的建立结束了秦朝后期社会动荡的局面,秦朝末年,天下纷争不断。统治阶级之间你争我斗,下层百姓更是生活艰难。于是农民群体也不断崛起,反抗统治者的暴行。

西汉王朝的统一,无疑是带给了这些饱受战争摧残的人民希望,同时建国初期的统治者看到社会的一片狼藉。

为了缓解这样的局面,他们颁布“休养生息”的政策,这项举措减轻了农民的劳役,缓解了社会之间的矛盾,国家的力量在开始出现了上升的局面。

稳定好了下层百姓,自然也要发展好同中层阶级之间的关系,所以格外重用韩信、彭越、英布等将领,这就为国家的稳定作了保障。

汉朝货币

这时期的经济对国力的积累贡献也是很大的,汉朝刚建立时期,农民的生活方式是以自给自足为主。

但是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于是农业经济也有了一定的起色。

同时初期奉行的黄老思想对商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时候商业在经历了战乱之后也到得了发展。

政局的稳定,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给这建立初期的王朝积累了一定的威力。

二、西汉中期,社会稳定,改革效大,国力雄厚

西方的中期可以说是西汉国力发展的顶峰时期。这段时间国家继续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放宽对各行各业的限制,让它们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这时期的汉朝国力明显的得到了提高,甚至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昭宣中兴”的局面。

“海内殷富,国力充实”是西汉中期的写照,这个时期国家推行“郡国”制度。

汉朝文人

中央与地方协调发展,同时注重水利建设,改革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经济。

注重法律制度的改革,在汉朝中叶时期,国家的流民都感叹到:

“流民既归,户口亦息”

,粮价也大大降低,

“谷至石数十钱”

可见,这时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

国家不断的发展着,各项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到了汉武帝上位时期,更是发展到了辉煌时刻。

这一时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扩大了国家土地,开辟了“丝绸之路”的经济航线,推动了国力的建设。

汉宣帝时期也是汉朝发展的一个光辉时期,这个时候不仅安定了国内发展,还解决了边荒矛盾,使得汉朝国力到了顶峰。

繁荣的背后,还有着一些荒唐,土地私有,自由买卖等。国家的种种政策,也给一些豪强大族带来了好处。

他们随意土地兼并,使得农民能够拥有的图例越来越少,这样看似发展好的背面有着小民阶级的哀叹。

汉朝百姓

经济虽然繁荣,但是真正享受到繁荣的人数太少,阶级矛盾的不断加大,也就使得这个表面风光的王朝走向了衰败。

三、西汉灭亡,社会动荡,天下大乱,国力减退

西汉的灭亡与他繁荣的经济假象脱不了干系。西汉整个时期是富裕的,但这样的富足生活只属于少部分群体,而大部分人都是在被压榨的状态下生存。

重视农业的发展,也就给土地兼并铸造了一个好的借口,豪强民族仗着自己的权力,不断吞食百姓的土地。

造成了豪富吏民可以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加的贫困的局面。

虽然西汉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外国来朝。但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却在隐隐作乱,随着政治的不断腐败。土地不断被兼并,社会动荡加剧,这个王朝也走向了风雨飘摇的时刻。

尽管,有爱国的官吏提出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但是这个触及贵族阶级利益的文案,还没有被实施,就已经被废止了。

西汉后期的统治者一方面保护不了底层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触碰了贵族阶级的痛点。于是这个刘氏家族的声望渐渐隐退,西汉的灭亡,也是大汉王朝的遗憾。

汉文帝

国力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积淀,但是虚假的经济,带来的是百姓的磨难,这不仅不能够增强国力,反而还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弊端。

四、东汉崛起,稳定社会,加强改革,国力鼎盛

东汉和西汉一样,都是在天下大乱之下闯出来的。

西汉覆灭,王莽的新朝建立,虽然实施了新政想要摆脱矛盾激化的局面,但是改革方向错误,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于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刘氏家族的人又开始掌握了大权。

刘秀结束了动荡,又把中国拉回了统一的行列,有了先人不规范的事例,这个新上任的统治者,开始着手改革,力求维护中央集权。

他开始了“柔道治国”的思想,重用文臣,加强管理武将,想要做到,“并剽(消除)甲兵,敦儒学”的局面。

东汉刘秀

他加强官僚体制建设,加强了皇权;他重视民生,大力发展了经济,他注重文化,推动了学术氛围建设……

经过刘秀的改革,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都得到了发展,也促进了东汉国力的增强。

刘秀的离世,没有带走东汉的风华,汉明帝的上台,带了东汉的另一个辉煌。

国内繁荣一片,国外朝服连连。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同时还抚慰平民,所以,这个时期,被记载为了,

“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可见,这时期的东汉,是昌盛的。

可是,东汉仍然没有改掉,世家大族对土地的控制权,这时候不仅拥有了土地还控制了农民。

他们甚至开启了自己的田庄生活,还设置的有专属自己的武装部队,企图与朝廷抗衡。

又是一片繁荣,又是国力昌盛,可惜如此繁荣,是属于他们的。与百姓无关,百姓仍然在土地兼并中苟延残喘。

五、东汉覆灭,内争外斗,社会动荡,国力全无

东汉的灭亡是早就埋下了伏笔的,过分重用外戚,过分依赖宦官,是这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之一。

东汉还有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繁盛国力背后的荒凉之景。

东汉末年

从西汉开始国家就一直坚信“重农抑商”的好处,由于黄老思想的影响,商人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

同时商人的势力更是不断扩大,东汉的时候虽然仍然认为农业的发展更有利国家的发展,但是对于商业的发展也没有太苛刻的限制。

所以商人获利不断增加,这就给社会造成了贫富差距,加大了经济矛盾,也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尖锐,这就是东汉灭亡的一个原因。

东汉时期的经济繁荣背后的助推者豪强大族,也是东汉灭亡的助推手。

他们兼并土地,他们割据一方,他们组织武装,地方势力扩大,中央集权衰弱,这也是东汉灭亡的一个原因。

国力的昌盛,不是每个人都享有了果实。贫民子弟依旧贫困,寒门与士族的对抗,农民与权贵的争斗,都是这个时代灭亡的原因。

这个看似还在欣欣向荣发展的朝代,其实背后是一个个残破的窟窿,统治者看到了,却无力缝补;

贵族阶级看到了,依旧捅着窟窿;底层百姓看到了,哭着揭竿而起了。于是,它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结语:

都说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这个看似辉煌的经济背后隐藏着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是导致汉朝覆灭的最大原因。

汉朝的一代代百姓生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仿佛验证了一个怪圈理论。那就是,汉朝越发展,国民反而越陷入贫弱的地步,最后国力衰微导致了汉朝的灭亡。

汉朝虽然是由东汉西汉两个时期构成的,但是这个强盛的王朝是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中原地区的朝代。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灿烂的一个篇章,由此也发展了汉族的盛名,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研究古代经济与国力发展的轨迹,可以清晰的看出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回首过去,把握当下,才能更好的推动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史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