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網·海報新聞茌平5月29日訊“這個公園以前就是個土堆,土堆表面都是陶片類的瓦礫,我小時候來這玩兒還撿到過一個燈臺,後來沒放在心上找不着了,沒想到那可能是4000多年前的東西呀”,在茌平區龍山公園,尚莊村七十多歲的村民吳修彬饒有興致地告訴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吳修彬口中講到的土堆,正是位於茌平區振興街道辦事處尚莊村東邊的尚莊遺址。

尚莊遺址是聊城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地勢隆起,爲緩坡土崗,高出周圍約3米,地表散佈大量陶,文化層厚度約5米,其分佈面積約10萬平方米。據吳修彬介紹,早年村民在此地犁地時經常能從地下發現各種陶製品,隨後便上報了有關部門。1975、1976年山東省博物館兩次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汶口、龍山、西周及漢代的遺存。地表採集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罐、鼎、豆等及商周時期的簋、盆等陶器殘片。

據茌平區文物保護中心支部書記李濤介紹,尚莊遺址出土的文物有大汶口時期的彩陶壺,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罐、蛋殼陶杯、素面鬲、紅陶鬹……多爲盛水的器具和祭祀的禮器。

尚莊遺址雖然在4000年後才被發現,但是“土堆”上的故事卻是傳神精彩,各式各樣。其中流傳最多最廣的,便是“紅門寺耙和尚”的故事。相傳清朝時尚莊附近有一座紅門寺,乾隆皇帝出巡路過此地,不小心染上疾病,寺廟的僧人盡心照應,直至乾隆康復。後來,有一些和尚自恃爲乾隆皇帝醫病有功,幹起了欺男霸女的行徑,村民多次狀告和尚的惡行無果,乾隆皇帝知情後也是顧念舊情,只說了一句“罷了吧”。和尚見狀便更加放肆,村民們怒不可遏,這時有一秀才想到,既然皇帝只傳了一句“罷了吧”的口諭,那就“耙”了吧,當夜就將惡和尚埋進地裏,只露出腦袋,套上自家犁地的工具和牲口,掛上耙,耙上壓塊大石頭。只聽一聲吆喝,牲口便揚開四蹄向前,鋒利的耙齒霎時將那些和尚的腦袋劃了個稀爛。餘下的和尚嚇得魂飛魄散,百姓們拍手稱快!

尚莊遺址文化內涵極爲豐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爲山東龍山文化類型的劃分和分期提供了寶貴資料。如今的尚莊遺址附近新建了一個龍山公園,公園的管理人員也承擔着文物保護的職責,村民們在這裏安詳和樂地生活,也自覺爲文物保護工作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