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聯想CEO、人大代表楊元慶一則將電腦定位爲戰略必須品的提案引發了一些爭議。我沒參與,仔細看了看提案,今年除了“戰略必需品”這個詞顯得有些託大外,本質上就是在倡導PC下鄉,讓更多人用上電腦。

他爲什麼拋出這個提案?有人說是爲了幫聯想賣貨,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但另一個事實是,聯想在前些年連續虧損的時候,楊元慶也是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身份,他從未提出相關想法,在聯想扭虧後,反而要執着的追求PC滲透率了呢?

昨天,我大概有了答案。

兒童節,一個有關湖北貧困生拍攝Vlog的話題在微博上流傳甚廣,一個10歲的湖北貧困生小女孩,用平板電腦記錄了自己簡陋貧瘠的生活,畫面家徒四壁,表情確實天真爛漫,我們見過太多美妝、旅遊、運動博主的Vlog,鮮有窮人有興趣記錄自己的生活。

小女孩的平板是聯想捐助的,在3月底,楊元慶向湖北省三市四縣的8185名貧困學生捐贈了價值1000萬元的終端。

我們一直認爲互聯網是平的,無數的資源,海量的信息都是可以無成本或低成本獲取的,但對那6個億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人來說,上網仍是個大問題,有太多的寒門子弟就因爲買不起一臺平板電腦,連上網課的資格都沒有。

當我們把這起捐贈事件與這則議案聯繫到一起,或許纔會明白楊元慶提出提案的真正動因:手機只給了人人平等在互聯網消費的權力,但沒有給人蔘與生產的可能性,當城市的年輕人用電腦剪輯編程作曲時,農村的孩子在父母的手機上流連於快手。

他們需要同樣的機會。

1

PC滲透率意味着什麼?

電腦下鄉提案的價值何在?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或許需要回歸電腦在當今社會的價值本源。

從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標誌着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的開始,到如今電腦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在智能手機出現後,與電腦一起塑造出了今天互聯網時代的繁榮。

事實也的確如此,美國斯坦福大學一數據團隊總結了全球高引科學家的排行榜,通過科研影響力等6個非常專業的科研指標進行評分,從全球SCI頂尖雜誌數據庫挑出10萬名科學家進行排名,其中美國的數據一枝獨秀,中國數據排名僅位列全球12名。

人才總量不少,可高精尖人才卻不足。追本溯源,底層電腦普及不足也是人才發展狀況的癥結所在,互聯網對很多人仍有巨大的門檻。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與發達國家的PC滲透率差距仍較大,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差50個百分點。使用臺式電腦上網、筆記本電腦上網、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爲42.7%、35.1%和29.0%。

或許有人要說了,智能手機普及了,通過手機也可以獲得大量的學習資源。但手機天然的消費式體驗,決定了難以進入專業生產環節,可以用手機創造的最大內容也就是直播。除此之外,編程,寫作,音樂,動畫……幾乎每項專業技能都無法用手機實操入門。

手機普及了,互聯網能接入了,我們增加了數億的互聯網消費者,但是卻沒有增加足夠的互聯網生產者,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娛樂,需要主播,但我們也需要作家和黑客。

2

大洋彼岸的往事

關於硅谷故事的講述我們已經聽過太多,少年黑客,車庫,校園宿舍,創業,輟學……引領美國前進幾十年的硅谷領袖們每一個人的成功都各有不同,但幾乎每一位成功者都是從小開始接觸電腦。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第一次接觸計算機是在13歲,緊接着就開始接觸計算機編程設計。並於1975年創辦微軟公司,windows開始統治世界,蓋茨本人也因此多年坐在世界首富的位置上。

Twitter創始人傑克·多西,在聖路易斯的一個工薪階層家庭長大。在8歲的時候,父親給他買了一臺IBM PC Jr,三年後,他又獲得了一臺Macintosh電腦,兒時的學習最終幫他完成了階層的逆襲。

80後創業者馬克·扎克伯格,10歲那一年獲得了第一臺屬於他的電腦之後,從六年級時開始編程,一步一步,最終建立了影響極廣的Facebook。

蓋茨、羅西、小扎本屬於不同的階級,但在信息技術面前,他們卻同樣能夠獲得相同的機會。而數十年後,我們的年輕人,卻有大量的人沒有這樣的機會,當然,即便是電腦下鄉成真,一樣有人只沉迷網遊,網劇,但也一定會有人成爲蓋茨、羅西、小扎一樣的偉大科技領袖。

1984年2月16日的上海市展覽館,一位老人說出“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爲中國三十多年來計算機產業發展鋪墊了道路。之後我們纔有了大批量的程序員,之後我們中國在互聯網上才實現了崛起,與美帝分庭抗禮。

如今,新基建、5G、人工智能等新力量湧現,未來我們更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滿足發展壯大的戰略需求,需要普及計算機教育,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挖掘自身的潛力。起跑線問題的討論不只是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比較,也是國與國之間的比較。

還記得我們嘲笑印度IT從業者都是高種姓職業嗎,今天的中國,若不把電腦送下鄉,與印度又有什麼區別?

3

我們必須打開階級躍遷之門

在中國,普通人最容易實現階級跨越的行業是什麼?互聯網!

進入互聯網行業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會PC!

這是一個沒有爭議的答案,近10年來,真正賺錢的行業幾乎都與互聯網息息相關,外貿、電商、遊戲、團購、電競、***……幾乎每一家巨頭上市就能造富一批年輕人,當然,一些傳統行業也不乏成功上市的,但普通員工又有誰真的獲得了足夠的收益?

你手機用的再熟練,都無法幫助你尋找到一份互聯網行業的工作,在過去,電腦教育可以自大學開始,但今天一撥撥的程序員和城市父母們早就開始了對下一代的計算機教育,少兒編程已經人滿爲患,現在不少地區已經把編程加入選修科。寒門子弟如何修補那十幾年的差距?

一面是北京、浙江等地考慮將編程加入高考,一面是編程教育對技術、硬件、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對於相對落後的城市來說,硬件、技術層面的障礙亟待跨越。

在二月的最後一天,河南的一名14歲的初三女孩,喝下了媽媽用來治療精神病的藥物自殺。父母都是殘疾人,平時靠父親補鞋維持生計,家裏僅有一部手機,女孩姊妹三人共用一部手機上網課。落下了不少功課,一時想不開,就吞下大量母親的治療藥物自殺。

就像作家餘華在《活着》中所寫的那樣:“沒有什麼比活着更快樂,也沒有什麼比活着更艱辛。”

面對不斷蝶變的新技術,加速計算機的普及率或許纔是當務之急要做的事,讓更多寒門弟子跟上知識的時代變化與需求。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3月,我國非網民規模爲4.96億,其中城鎮地區非網民佔比爲40.2%,農村地區非網民佔比爲59.8%。

從這個維度來看,推進電腦普及其實就是充當着底層文化資本的載體,越快推進普及率,越能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

尾聲

在環球時報關於湖北貧困生Vlog的微博下,有一個網友評論,希望聯想可以送電腦,平板電腦永遠是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一臺真正的電腦除了上網課和vlog外,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沒錯,很多人需要的就是改變命運的可能性,我支持電腦下鄉。

科技***劉志剛,訂閱號:互聯網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轉載保留版權信息。

往期經典回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