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玲玲有個習慣:每次玩完玩具都不願意收拾。這一天玲玲又不聽媽媽的話,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媽媽生氣地批評她,疼愛玲玲的爸爸卻出來當和事佬。這時媽媽正在氣頭上,所以跟爸爸吵了起來。

第2天,玲玲看中了一款商場裏的芭比娃娃,媽媽覺得太貴了,拒絕。過了幾天,玲玲趁跟爸爸逛商場的機會,提了同樣的要求,順利的得到了心愛的娃娃。就這樣,玲玲多次在爸爸那裏“陰謀得逞”。她覺得爸爸比媽媽好些,在媽媽那裏行不通的事情找爸爸就可以搞定。因此玲玲越來越難以管教,這時,爸爸媽媽才後悔兩人不應該在教育方面“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其實在我們周圍,有許多育兒方法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可是許多父母卻依然在用,我們看一看具體有哪些吧。

1、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在許多家庭裏面,往往是這種現象:祖輩對孩子寬容,父輩比較嚴格;爸爸性子急,媽媽是慢性子,或者爸爸比較豁達,媽媽比較較真。所以在教育兒童方面,大人經常有分歧,往往會出現:父母有一方懲罰孩子,而另一方卻替他說話,或者是爸爸對孩子發火了,媽媽卻在一邊辯護。更嚴重的情況是:媽媽嚴厲處罰之後,爸爸悄悄帶孩子去喫零食來慰勞他……

時間一長,孩子會產生投機的心理。知道要喫的話去找奶奶,要玩的話去找爸爸,要買東西可以找媽媽,因此大人的教育效果會互相抵消,收效甚微。

小編點評:一個家庭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協商達成一致。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大人相互指責,彼此都要主動維護對方的尊嚴,這樣孩子纔會聽話,大人才有權威。

2、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願望

小區的幼兒園裏曾經發生過一件趣事:某一天,有個孩子帶了一個遙控玩具來上課。第2天,班裏幾十個男生都有了同樣的玩具。老師挺納悶的,後來才知道那些都是其他家長連夜跟風的。但更令老師覺得不是滋味的是:沒過兩天,這批搶手的玩具已經被孩子們丟到一邊了,早被玩膩了。

現在許多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孩子從中學到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而是靠埋怨、要挾或者強求得來的。

小編點評:父母要善於對孩子說不,讓他學會剋制和忍受。國外一項研究證明:幼年時面對精美的巧克力,能剋制住自己馬上喫的慾望的孩子,成年之後的成就要遠高於那些無法剋制的孩子。

3、怕孩子做不好,事事包辦

有一次,學校組織優秀學生外出進行學習交流,小學一年級的小編被選上了。在外出期間,小編跟同學們住在一起,但第2天早上集合的時候,大家卻怎麼也等不到小編,擔心他出事了。等在宿舍裏找到小編時,小編才委屈地跟老師說:“我不會穿衣服鞋子,平時都是媽媽幫我穿好的。老師,你趕緊幫幫我。”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經常在喫、穿、用等方面爲孩子大包大攬,甚至在關係到孩子升學、擇友等事情上面習慣不跟孩子商量,直接越俎代庖。這種做法是不當的,對孩子成長有害。俗話說:小時候不把孩子當作人,長大了他也成不了人。

小編點評:父母要放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要經歷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樣逐漸越做越好。父母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通過獨立做事,孩子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這都能幫助他建立起信心,家長別怕孩子做不好,只要他付出努力,不管結果如何都要認可和讚揚他。

4、學習佔據生活全部

聰明活潑,今年剛上小學二年級。但這段時間以來,卻情緒低落。原來爸爸媽媽爲了培養他,一口氣爲他報了英語、美術和數學三個輔導班,週末還請一位家教回家來教他彈鋼琴,把所有的課餘時間擠得滿滿的。很想多玩一下,被父母一口拒絕不行:“你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不是玩!”很不開心,週末上興趣班沒興趣,平時上課也心不在焉,成績出現了倒退。

小編點評: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全面素質,學習是主要任務,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但絕對不是全部。父母一定要給孩子預留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能夠做自己願意做的事,週末要多帶孩子到外面走走。這樣可以增進親子關係,還能夠開闊孩子的眼界。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各位寶媽,你們家有沒有用到以上的方法呢?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熱愛教育,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注: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