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加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孩子越認真聽你說這話,她就越認真的去重複做那件事情。因爲孩子的大腦非常神奇,你說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的時候呢,這個“不”字就被屏蔽了。

對於我們很多家長來說,咱們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都是一種家常便飯。

最令人惱火的是你指出明明,然後你告訴他很多理由。之後,孩子的反應似乎得到了傾聽,並告訴你他下次會做得很好。結果,下一次我遇到同樣的事情時,我忘記了我所說的和我所教的。問題再次出現。

看到你一番的苦口婆心,完全付之東流,實在是讓我們氣不打一處來。

難道就這樣被熊孩子破了功嗎?

平時總是溫婉嫺熟,可是回到家這樣的美好形象,立刻給熊孩子整得七零八落。那個臉紅脖子粗,臉色難看,青筋畢露的人還是你嗎?

這樣的事情不斷的發生,我們就要好好考慮一下是不是哪裏出了問題。

先來看看以下的場景:

不要玩水!

不要去推這張桌子!

不要老是蹦蹦跳跳的!

說你總是不聽,怎麼這麼不聽話?

你看你做事這麼粗心,不認真!

這就是我們日常常說的話,這樣的話基本上不用想,直接就脫口而出。

你是不是這樣跟孩子溝通的呢?

那麼,這裏就要注意了:“不”字打頭的話,帶給孩子的往往就是相反的效果。當我們說:“不要玩水”時,孩子頭腦裏接收到的,是“要玩水”。

因爲孩子的大腦非常神奇,你說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的時候呢,這個“不”字就被屏蔽了。

現在我跟你說一句話,你千萬不要想客廳沙發旁邊的那個藍色袋子。其實你的頭腦裏是什麼樣的場面呢?你能控制的住,你不去想這個嗎?

更加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孩子越認真聽你說這話,她就越認真的去重複做那件事情。

你也許會說,那不能說“不”,那還怎麼跟孩子說話?

沒錯,這就需要我們去做轉化,把消極的,禁止式的話,變成積級的,鼓勵式的話。

更加關鍵的是,你發出的指令只是叫他不能做這個,但是接下來該做什麼,沒有給出一個建議或者指令。孩子不知道他下一步該怎麼做,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之下,又只能按照原來的方法去做了。

所以,並非孩子跟我們“對着幹”,而是我們沒有給明確的做法啊。

有的家長說了,有啊,我有跟孩子說了,接下來你要這麼做,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

好,看看這樣的明不明白?

一種說法:“你不要總是跳來跳去的!好好走路,不要亂跑!怎麼說了老是不聽…(後面省略N字)

另一種是:“寶貝,你能像媽媽一樣走嗎?對,可以跟媽媽來比賽哦。”

第一種做法就是我們常說的,表現出來的就是,先是指責,之後命令,後面就是抱怨和不停的說。

想想看,如果孩子,我能聽完你的嘮叨嗎?

也許可以,但都要記住,不太可能。

所以,給孩子指令,要具體、明確和簡短,以確保孩子聽得懂,能執行。

簡單總結一下,少說不字,那樣帶來的是相反的效果。把話說完整。除了叫孩子別做這個之外,還要告訴他該怎麼做。

所以,我們要分成兩部分來處理這個問題。

第1個,把消極的話變成積極的話,少說“不”字。

不要玩水==你可以注意安全嗎?

不要去推這張桌子==我們可以把桌子抬起來搬開。

不要老是蹦蹦跳跳的==我們一起走路吧,像媽媽一樣。

說你總是不聽,怎麼這麼不聽話?==媽媽剛纔跟你說的,能再跟媽媽說一遍嗎?

你看你做事這麼粗心,不認真==你這件事可以做得更仔細更認真,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

這樣,消極的話帶來的是對抗、情緒和負能量,而用積級的話,就變成了合作、愉快和正能量了。不再的禁止孩子了,更能取得孩子的配合。

同時,我們還要做第2步就是給具體的指令或者目標。

不要去玩水,看你把褲子都弄溼了==注意你的褲子哦,媽媽希望你能保持褲子是乾的。

把積級的語言+明確的指令兩者結合起來,就是1+1>2的效果。

消極語言容易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同時帶來孩子的情緒和逆反。

明確的指令,能讓孩子知道該做什麼,明確和具體,就讓孩子知道該怎麼做。

最後,一定要注意,指令不能太多,同時要讓孩子複述一遍。

複述的作用,一方面看看孩子是不是聽進去了,另一方面則相當於是與孩子的一個約定。

也許這樣的說話方式,跟你的習慣格格不入,一開口就是我們的習慣方式了。

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刻意的訓練和調整。

先從每天一個小目標開始,少說一句不字的話,多說一句積極的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