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位於寧夏自治區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1988年西夏王陵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6年列入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
陵區東西約4公里,南北10公里。在這4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8座西夏帝王的陵墓和70多座陪葬墓。每個陵園都是一個單獨完整的建築羣體,形制大致相同,佔地面積大都在10萬平方米以上。陵園的方向朝南稍偏東。陵園的地面建築由角樓、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塔式靈臺、神牆等建築組成。平面的總體佈局按照中國傳統的以南北爲中軸線、左右對稱的格式排列。
陵園的四角有角樓,門闕在陵園的最前面,左右對稱。內城的南牆正中開闢有門,出土有鴟吻、瓦當等遺物,證明原來門洞上建有高大的門樓。在內城裏有一處獻殿遺址,是西夏皇帝祭奠祖先的地方。內城的西北,有高大的塔狀“靈臺”。
從總體平面佈局看,西夏陵園既採納了唐代帝陵形制的基本特點,又吸取了宋代帝陵的一些建築佈局,融合而成。1972~1975年發掘了編號爲8號的帝陵和3座陪葬墓。帝陵地下墓室前有一長達49米的斜坡墓道,前狹後寬的方形墓室,兩側各有一配室,深約25米。墓室早年被盜,但仍出土有許多金飾、鎏金銀飾、竹雕、銅甲片、珍珠、瓷器碎片等。3座陪葬墓,有階梯或斜坡的墓道,墓室爲方形土洞,普遍以銅牛、石馬殉葬。根據這些陵墓出土的漢文殘碑和其它文物,證明這座帝陵可能是西夏第八代皇帝李遵頊的陵墓。
西夏陵區還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和漢文的殘碑。僅從西夏第五代皇帝李仁孝的壽陵碑亭所出土的殘碑,就有1700多塊。漢文碑用楷書鐫刻,承晚唐柳體楷書的風格,體勢勁媚,刀法嫺熟。西夏文碑有楷、篆兩種書體。篆體只用於碑額,楷體書寫秀麗、嫺熟,都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水平。
景區看點:泰陵位於西夏博物館西南,俗稱“昊王墳”,是旅遊者經常參觀的一座王陵。塋域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歷經千年,地面建築雖遭嚴重破壞,但陵園的闕臺、陵臺基本完好,陵城神牆、門闕、角臺大部尚好,佈局清晰可辨。
闕臺 闕臺位於陵園南端,於中軸線兩側對稱排列,東西相距離20米,由黃土築成。闕臺正方形,邊長8米,高7米,上部內收,頂部有一小臺基,其上散有殘磚瓦,推測爲原有建築。闕臺是低齡區別於陪葬墓的特徵之一。
碑亭 闕臺位於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闕臺北34米,東西兩碑亭相距80米。臺基呈圓角方形,四壁呈三級臺階式。臺基地邊長21.5米,頂邊長15.5米,高2.35米。四壁臺階以繩紋磚包砌,石灰勾縫,局部磚尚存。有三個人像碑座出土(應爲四座,存三毀一);還出土有西夏文殘碑360塊,殘片文字最多的僅5字;還有瓷、銅、鐵碎片及泥塑殘塊等。
月城 月城位於碑亭北,呈東西長方形,東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牆基寬約2米,高0.7米,佔地約10畝,北與陵城南牆相貼。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牆正中有門,石道兩側有石像生基址。
陵臺 陵園北高矗立約20米的一個塔狀凌錐形夯土臺,用黃土密實夯築而成,八面七級,夯土臺有椽洞。陵臺周圍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當、滴水等建築物殘塊。獻殿與陵臺之間有一條南北走向形似魚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長50米,北端爲一盜坑,直徑20米,深約5米。
裕陵 ;位於西夏陵區最南端,俗稱“雙陵”之東側 淹沒千年的王陵(9張)。陵主李繼遷,廟號太祖,墓號裕陵,系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於宋乾德元年(963年),卒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項族平夏部落首領,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漸強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誘殺宋將曹光實,襲據銀州(今陝西榆林南),自稱定難軍留後。宋至道二年(996年),邀擊宋軍於浦洛河,進圍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宋師以五路出擊,無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難軍節度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宋鹹平五年(1002年),攻陷靈州,改稱西平府,定爲都。次年,攻西涼府(今甘肅武威),早吐蕃大首領潘羅支襲擊,中流矢,次年死。子德明繼位,尊爲光孝皇帝。孫元昊建國後追諡神威,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嘉陵 ;位於裕陵之西北部約30米處。陵主李德明,李繼遷之長子,系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宋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遼封爲夏國王,遂建宮闕於鏊子山(今陝西省延川縣西)。宋天禧四年(1020年),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改稱興州。次年,遼封爲大夏國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爲夏王,同年卒。李德明與宋、遼和好,集中力量開拓河西,戰勝回鶻,取得甘州、瓜州、涼州,奠定了西夏版圖。子元昊追諡光聖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