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質生活直播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文化帶貨”。

“這是高胡還是京胡?”“有古箏嗎?”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直播間裏,網友發“彈幕”踊躍提問。作爲“品質生活直播周”的一部分,6月3日中午,在其民族樂器陳列館裏,一場“文化帶貨”的直播拉開帷幕。在拉絃樂器展區,樂手奏起胡琴;當鏡頭轉到吹打、少數民族樂器展區,竹笛、揚琴聲悠悠響起。

主打線上內容的首屆上海非遺購物節將於本月13日精彩亮相。在這之前,憑藉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早就開始試水線上帶貨。

“種草式”帶貨

比起李佳琦、薇婭直播間的“搶購式”帶貨與狂熱的“買買買”口號,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直播間,更像是潛移默化的“種草式”帶貨。這場直播的主角是樂器廠旗下的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樂團青年古箏演奏家趙墨佳、胡琴演奏家李志卿、竹笛演奏家朱晛、揚琴演奏家陶奕都以快閃的形式亮相。現場,一邊有專業人士講解非遺製作技藝的特點,一邊還能聽到樂手們演奏的美妙音樂。趙墨佳在展廳裏彈起標價128萬元的“金箏”,評論區立刻有人開玩笑:“聽到了人民幣的聲音。”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直播截圖

“民族樂器不是消耗品,不易損壞,它的復購率也低,我們主要是通過培育大家對民樂的興趣,來擴大民樂整體的輻射面。”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電商運營部經理喬楊柳告訴記者,在“直播帶貨”這個概念裏,民樂廠希望所帶的“貨”並非某件具體的產品,“對民族樂器來說,更重要的是民樂文化的傳遞”。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歷史悠久,擁有中華老字號、上海品牌“敦煌牌”,產品遠銷海外。去年10月,民樂一廠在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上,一連推出了70餘件新品,其中主打款的新品,還利用青花、擦漆描金、漆畫、雕刻等非遺工藝,呈現長城、牡丹、祥雲等圖案,鐫刻於琴身之上。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直播截圖

早在2016年,民樂一廠就試過網絡直播,但那時各平臺直播條件不成熟,也難以用手機操作。“每次要請一堆專業團隊,陣仗很大。幾次之後,也就不了了之。”喬楊柳說。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民樂一廠的線下銷量受到很大影響,但隨着直播經濟興起,更多網絡平臺拓展了直播功能,讓民樂一廠下決心“觸網”。4月起,民樂一廠的直播變得頻繁,最少一週兩次,每次兩小時,高峯期達到一週四次。“不同於其他商品,民樂受衆關心的是區別於西洋樂器的形制,以及樂器本身的製作工藝,甚至是琴童的培養、發展等。”在喬楊柳看來,每次對民樂文化的推廣或是每首曲子的演奏,都是在培養民樂的粉絲。

耐心等待“漲粉”

無心插柳柳成蔭。直播間裏的“文化種草”,爲後續的民族樂器消費埋下了種子。

今年3月,樂手趙墨佳在B站發佈了一個vlog(視頻博客),內容是探店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南京路旗艦店。她在不同的古箏上演奏同一首曲子,剪輯在一起,以展現音色的對比。不久,店裏一臺標價3萬多元的古箏就被買走了,買琴的人說是看了趙墨佳的試彈視頻去的。這次意外“帶貨”,讓樂器廠看到了互聯網的力量。“一開始沒打算帶貨,你不知道種的花在哪兒就開了。”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行政總監戴德嶽說。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直播截圖

這段時間,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與樂器廠的互動前所未有地多。2月12日,樂團在B站推出“雲劇場”。一首《閃光少女》主題曲《權御天下》,被改編成“閃光婦女”版,樂手們穿着五花八門的睡衣登場,“畫風”搞笑,但演奏毫不馬虎,觀看人數很快突破22萬。

“閃光婦女”版《權御天下》

“不光是樂團自己的號在運營,我們還和樂器廠的大號一起運營,一起做直播。”戴德嶽笑言,樂團相當於民樂一廠的內容供應方,“我們供應內容,資源共享。比如這次的《閃光少女》,就給民樂一廠的號漲了一萬多粉絲。”樂團B站賬號在疫情期間漲的粉也比過去4年加起來還多。

民樂一廠辦公室主任鞏玲說,民樂銷售量增長的背後,需要民樂愛好者羣體的不斷擴大,以及演奏技藝的不斷精深,“民族樂器很特殊,它需要教學的環節;我們的直播作爲一種推廣方式,更側重於樂器文化知識的普及、樂器曲目的鑑賞。”這樣的直播,或許無法直接轉化爲銷量,但民樂一廠有耐心等待“漲粉”。

此次參與品質生活直播周,除了“帶貨”,戴德嶽更希望能借助網絡直播,讓更多觀衆成爲民族文化的粉絲。

6月5日,品質生活直播周最後一天,恰逢二十四節氣之“芒種”,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還會在B站發佈視頻《芒種》,將網紅曲目《芒種》和樂團原創曲目《芒種》嫁接。戴德嶽希望,觀衆能在購買民族樂器、學習民族樂器、欣賞民族音樂的過程中,獲取文化的沉澱和美的滋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