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寶和貝叫我“媽媽”,這個稱呼是我女兒、兒子跟我的親子關係中的角色定位,想要同孩子一起成長,成長爲更好的父母、更好的人,我覺得離不開:。用我自己的成長之法來引導現在環境下的孩子,他們體會不到的感受,就不真實,不真實就沒有說服力。

“孩子是上天派來幫助父母成長的天使,使父母成長爲更好的人。”現在的我愈發對這句話感同身受。我有兩個孩子,大的是女兒今年大班,小的是兒子三週歲未上幼兒園。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全中國人民都在萬衆一心抗擊疫情,也使得我有了一個超長寒假,和孩子們居家隔離,抗戰疫情。

對比以往工作狀態忙碌的我來說,這個寒假我擁有了真正跟女兒和兒子在一起的親子時光。我覺得現在的親子關係讓我安心、平靜並且充滿信心。而兩年前的我,眼睛裏看自己的女兒有着衆多不如意,總想着改造她的行爲,然後指責她,對她提要求,似乎自己班裏的那些優秀的初中生學霸才是我的最愛,而女兒不是。情況越來越糟糕,所有的關係裏面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都越來越糟糕,女兒的行爲也沒有好轉,而且離我越來越遠,那種越是想要抓住卻越抓不住的感覺讓我迷失困頓。

我不禁思考,我對女兒做的難道不是基於對她的愛嗎?在父母成長之路上跌跌撞撞的我,融合各種理念,結合自己的理解,也算抓到了一些自己的實踐觀點:

01

讀懂孩子的語言和行爲

接納、感受、引導

情景一

爺爺奶奶好多次研究製作家庭蛋糕,花盡心思,剛端上桌,寶說:“啊,有葡萄乾,我不喫葡萄乾,我不喫蛋糕了。”奶奶說:“葡萄乾很好喫的,你不是很喜歡喫的嘛?”爺爺說:“不要鬧了,把葡萄乾從蛋糕裏挖出來不就沒有了。”結果是寶喫了挖掉葡萄乾的蛋糕,覺得很好喫,說yummy!

晚上,餐後點心依舊是中午的葡萄乾蛋糕。寶又要就葡萄乾這個點來發小脾氣。經過中午的品嚐,我掌握的信息是寶喜歡這個蛋糕,很想喫,同時中午也看見大家都喫了含有葡萄乾的蛋糕,她是在慣性地討厭葡萄乾。我嘗試溝通:“寶,你覺得葡萄乾是什麼味道?”寶:“苦的。”“哦,寶以前喫到過苦的葡萄乾啊!不過葡萄乾99%都是甜的,只有極少數是苦的。不然你問問你老弟,他喫過一整袋葡萄乾,問他有沒有喫到過苦的?”

老弟很認真地回憶:“不苦,都甜的。”我:“你老弟喫的葡萄乾可多了,他喫到的都是甜的,不然你試試,看看這塊蛋糕裏的葡萄乾是什麼味道?”寶真的點頭,喫起了蛋糕,等她喫完,我問寶:“你剛剛喫到的葡萄乾甜嗎?”“嗯,甜的!”

我想從此以後葡萄乾肯定不是她抗拒的對象了,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接納別人的意見,把自己的固有觀點向外擴張,做一點點嘗試,至於嘗試的結果是保持原有觀點,還是發展了新的觀念,就由她自己的體驗決定。

聯想更多,說不定葡萄乾的苦味並不是真正依靠寶的味覺感受到了,也許是寶當時正處於害怕抗拒等等這樣的情緒中,她都沒有嚼過,只是人的感受太糟糕了,而恰好把糟糕的感受對應到了葡萄乾上而已。

02

糾正行爲不見效果

試試引導孩子轉變思維模式

情景二

寶會提各種各樣的要求,看見小白機器人就“媽媽,我也要小白機器人”,路過摩天輪就“爸爸,我們去坐摩天輪吧”,心血來潮突然冒一句“媽媽,我們去遊樂園吧”,心心念念要去花木市場找店老闆“跟她的藍貓玩玩”。

寶的腦子裏滿是各種要求,我讓她跳繩,她甩着繩,嘴裏總在嘰裏咕嚕。我提醒她自己需要做的事情的重要性,大聲指責她不專心,這些都沒有用。寶的這些要求和分心讓我頭疼,網上的各種表揚激勵的表格,買回來試用一個星期,然後就不了了之了。該怎麼辦?

我學習了幼兒園老師們畫圖的方法,在家給兩個孩子分別畫了兩張心願卡貼在臥室門上,配上兩個孩子的照片,買了現成的大拇指貼,每天根據表現獎勵孩子大拇指貼,貼在他們的手上,然後告訴他們“這是你們今天優秀表現的獎勵,你們可以去貼你們的心願卡了。”孩子在貼的時候選擇有時也會猶豫,有時目標明確、毫不拖泥帶水,我從不用我的觀點左右他們。 他們自己的選擇對應自己的喜好,他們的判斷對應他們的決定。

我欣喜地得到我的結論:原來寶真的對那隻藍貓很感興趣,對小白機器人只是一時的熱度。那對於孩子們的心願當然也要選取合適的契機加以實現完成。

我的感受: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

1.自己的要求得靠自己的付出才能獲得,而不是哭哭鬧鬧、耍孩子脾氣,利用大人心軟、怕煩得到的。

2.自己的心願很多,哪些是最自己最想要的,哪些是一時熱度跟風想要的,自己感受判斷,聽從自己的內心,不是家長越不滿足,自己就越要求。

03

如何表揚肯定

以及如何批評引導

一次我稱讚女兒“數對了,太厲害了,真是巧指小博士。”這個稱呼深受寶的喜愛,常常自稱“我是巧指小博士啊!”每當聽到這個我都暗暗慶幸,幸好女兒沒有完全失去對數學的好感,當她有好的自我認定的時候,也許就是新的契機開始的時候了。我時常給寶起各種積極的雅號“英語小達人”“畫畫高手”“小小舞蹈家”“小藝術家”並且用最真誠的表情、真切的佩服、實在的羨慕、略帶誇張的語氣喊出這些雅號。

在理解六層次中,我學習了怎麼表揚肯定:一定要從表揚肯定孩子做事的動機,到表揚肯定孩子的身份價值,到最高表揚肯定孩子自身存在的人生意義,也就是BVR-身份-系統層面。而批評指責也可以有,但是隻能就孩子所處的環境、孩子具體的行爲、孩子當時的行爲能力這三個方面來批評,簡而言之批評孩子的行爲,而千萬不能批評指責他作爲人的信念、價值、身份、意義。

理論的學習就是很拗口,又難理解,我目前採取多表揚肯定,少批評的做法,即使批評,我也會說“你明明是很懂情理的好孩子,怎麼會剛纔跟別的小朋友……”

寶和貝叫我“媽媽”,這個稱呼是我女兒、兒子跟我的親子關係中的角色定位,想要同孩子一起成長,成長爲更好的父母、更好的人,我覺得離不開:

1

父母自身的不斷成長和提升

在養育自家孩子的時候,我發現老舊的觀念和自己固化的行爲模式解決不了我家孩子現在的問題。用我自己的成長之法來引導現在環境下的孩子,他們體會不到的感受,就不真實,不真實就沒有說服力。我得吸收新的觀點、實踐新的理念,在失敗中汲取經驗,在成功中思考效果。當跟我的孩子們的親子關係這個基石牢固了、自身的能力提升了、境界發展了,纔會給孩子引領新的視野和高度。

2

堅定信念:自己是最有資格做自己孩子父母的人

分享一段心路歷程:當我的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的時候,我產生懷疑:作爲母親我是不是沒有別的媽媽做的好,我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我沒有智慧引領孩子,我沒有能力教導孩子……

當這些自我否定出現時,是一份認可救了我:是我和先生給了我們的孩子生命,生命這份禮物是世界上最重的禮物,除了我沒有任何人比我更有資格當我孩子的母親,母愛之深讓我可以用改變自己,學習成爲一名更好的母親。同時,這份自我認可讓我相信: 每個孩子、每個人都有旺盛的生命之火,來讓自己不斷成長和完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