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季,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軍,在德軍“閃擊戰”的打擊下,一個月土崩瓦解。英軍也損失慘重,不得不從敦刻爾克撤回本土。然而,德軍的進攻戛然而止,沒有乘勝追擊,徹底喪失了進攻英國本土的最佳時機。

首先,經過法國戰役以及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大減,已經損失了1/4,只剩下不到500架戰鬥機保衛本土。憑德軍實力,如果連續進攻,不給對手喘息機會,英國空軍將消耗殆盡,並失去最有效的防禦力量。

其次,法國戰役消耗掉英國陸軍大部分兵力,撤回的33.5萬盟軍更是丟棄了大部分裝備,沒有什麼戰鬥力;其海軍儘管勢力大,但分佈比較分散,真正用於本土防禦的海軍不是不可戰勝,尤其是在擁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更沒有問題。

更重要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英國各方回援力量都在其殖民地,一時趕不過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乘勝追擊,攻佔英國本土的概率很大。就連丘吉爾自己也說過:“1940年,德軍只要有15萬精兵,就能使我們十室九空,生靈塗炭。”

好在,一向自負的德國元首,一廂情願地認爲英國一定在大兵壓境、四面楚歌的情況下,“理智”地選擇和談。於是,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與英國和談,並開始着手準備進攻蘇聯。結果白白浪費近一個月的時間,給了對手難得的喘息機會。

英國利用這段時間,整頓軍隊,尤其是空軍。不僅成立了單獨的防空指揮部,將全國近千架戰機整編爲56個戰鬥機中隊,統一指揮;更建立了51座鮮爲人知的雷達站,並建立了高、中、低防空預警系統。因爲,空軍將是本土防禦的重要力量。

更關鍵的是,飛機制造廠加班、加點的生產。原材料不夠,就發動全國進行支援,各家各戶將鋁盆、鋁鍋等鋁製品捐獻出來。就是這段時間,英國共生產了446架新戰機,比同時期的德國還要多生產了100架,戰機數量恢復到戰前的水平。

爲了更安全,丘吉爾將目光盯在了法國海軍。

法國投降後,反而加大了對英國的威脅,這是爲什麼呢?原來,單憑德國海軍的勢力無法與英國皇家海軍抗衡,但擁有世界排名第4位的法國海軍,在投降後與德國海軍合兵一處,將是一個令英國不敢輕視的海上力量。丘吉爾該怎麼辦呢?

兩條路,一是談判,將其爭取過來,編入英國皇家海軍,控制在自己的手裏;二是對執意“不歸順”的,武力解決、就地殲滅。說白了,“我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休想得到”。一夜之間,昔日的盟友成爲死敵,這是誰都不願看到的事情。

首當其衝的是,停泊在地中海奧蘭附近的一支包括一艘航母在內,共計幾十艘戰艦的特混艦隊。英國艦隊將其包圍後,雙方進行談判,但遭到了拒絕。結果只能是武力解決,法國艦隊大部分被擊沉海底。那麼,法國海軍爲什麼“不配合”呢?

首先,軍人榮譽。德國“閃擊戰”將法國陸軍打得丟盔卸甲,但不代表海軍實力弱。國家投降,儘管不服氣,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今,英國也來“逼降”,任何有氣節的軍人,都不會接受這樣的無理要求。

其次,維希政府也代表國家,也是有尊嚴的。儘管成立的是一個傀儡政府,但也是法國人的政府。英國人看着不順眼,也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甚至是公開的威脅,這是踐踏一個國家的尊嚴。當然,短短一個月投降兩次,這種屈辱誰也接受不了。

更主要的是,戰前英國人一直是法國人的老大,作爲軍人早就受夠了他們的“吆五喝六”;更過分的是,按照英國人的軍事部署,法國戰敗,這口怨氣自然要算到他們的頭上。現如今,好不容易脫離了英國人的“監管”,怎肯輕易就範。

此時的丘吉爾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命令迅速解決法國海軍。散落在各地的法國艦隊要麼被武力解決,要麼被法軍自沉,很快喪失了作戰能力。儘管德國企圖依靠法國海軍,增強自己實力的夢想破滅,但從此,英、法兩國從盟友變爲仇視。

當然,丘吉爾也不想與法國人爲敵,但維繫國家安全,不得不走出這一步。從事後看,德國始終沒敢登陸英國本土,儘管與英國皇家空軍的英勇奮戰分不開,但丘吉爾出此“下策”,消除潛在威脅,更是功不可沒,並足見其未雨綢繆的戰略眼光。

大家認爲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列顛空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