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自動武器氣體動力學》的228頁則提到:“僅就膛口噪聲而言,經調查得知,使用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一個班中,約有80%以上的戰士患有耳聾症,並有30%以上的人耳膜穿孔或耳道出血,其危害情況相當嚴重。多年後看書學習槍炮噪聲控制和中間彈道學理論的時候,發現國內出版的兩本專著教材《武器與機械噪聲及其控制》、《自動武器氣體動力學》中,都明確提到了類似的案例,不過均沒有提及口鼻流血的現象。

早年聽一位偵察兵出身、對越前線下來的師兄吹水,他講過一次戰鬥下來,高射機槍火力組多人被槍聲震到耳聾、甚至耳朵口鼻多竅流血的故事。


多年後看書學習槍炮噪聲控制和中間彈道學理論的時候,發現國內出版的兩本專著教材《武器與機械噪聲及其控制》、《自動武器氣體動力學》中,都明確提到了類似的案例,不過均沒有提及口鼻流血的現象。

比如《武器與機械噪聲及其控制》的173頁中提到:


“某部隊高炮團一個高射機槍連,配備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9挺,全連135人,一次戰鬥下來的統計,耳出血7人,嚴重耳鳴11人,耳鳴90人,受傷者108人,佔總人數80%;其餘的人員因遠離槍陣地當時下來感覺不大。”

而《自動武器氣體動力學》的228頁則提到:“僅就膛口噪聲而言,經調查得知,使用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一個班中,約有80%以上的戰士患有耳聾症,並有30%以上的人耳膜穿孔或耳道出血,其危害情況相當嚴重。”

54式高射機槍是蘇聯德什卡機槍的國產仿製型號,原設計是蘇聯30年代的技術產物。


該槍在中越邊境戰爭中是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77式機槍是針對它過於笨重落後而開發的取代型號,但到80年纔開始正式裝備部隊,而且各方面設計不是很成功;因此在1981年,又在它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了85式機槍。

54式高射機槍對射手聽力危害特別巨大的原因,主要是其原始設計的侷限性很高。在技術有限的情況下,其槍口制退器偏重考慮減小後坐力,而對射手形成的危害和損傷被放在了更次要的地位。


在需要特別高效制退器的12.7毫米口徑及以上級別的槍炮中,從膛口形成的壓力和衝擊波都非常大了。制退器的效率越高,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燃氣向後方噴出膨脹,射手遭遇的膛口衝擊波和脈衝噪聲也就越強烈。

這也是爲什麼雖然制退器理論上可以甚至做到98%的效率,但實際型號設計中,卻沒有哪一家的產品真正逼近那麼高的理論極限。

實際上就算是面對比12.7更小口徑的槍械,要保護好士兵的聽力,也必須依靠耳塞、耳罩等聽力保護設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