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小花

今天,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安聰慧宣佈,吉利品牌正式全面邁進“科技吉利4.0”時代。這是中國汽車企業首度宣稱進入代表智能製造的4.0時代。

4年之前,借帝豪GS上市之機,吉利汽車宣佈全面進入3.0時代,即精品車時代,隨即吉利以每年上市、更新8款新車的速度,迅速完成了全系產品的3.0化。

一年之前,吉利-沃爾沃共同開發的世界級模塊化生產架構CMA正式引入吉利品牌,隨即吉利品牌旗下首款CMA架構產品星越上市。

吉利並沒有選擇在萬衆矚目的博瑞和博越上市的時候,就着急祭出3.0的大招,而是待到市場和行業都對上一代新品高度認可,技術也完全成熟之後才提出。此次也是一樣,在星越上市的時候,吉利並沒有急於喊出4.0。

市場的認可,以及歷經檢驗的技術,以及更明晰的後續產品佈局,是吉利一貫的拋概念之前的思考。爲了此次科技吉利4.0的問世,吉利至少做了三項準備。

一是檢驗市場。CMA架構作爲一件新事物,並不容易被消費市場理解,不過,自其投用以來,吉利汽車旗下極星、沃爾沃、領克和吉利四大品牌,已經累計銷售出60萬輛,平均售價17萬元。作爲吉利品牌的旗艦產品,星越在剛剛過去的5月,完成銷售3032輛,上市至今累計銷售33605輛。這說明,和豐田的TNGA一樣,CMA旗下產品受到了市場的追捧。

二是完成了CMA架構的全面測試,前有沃爾沃和領克兩大CMA架構工廠的經驗,吉利的CMA工廠在過去一年裏表現出了極強的穩定性,星越上市至今,沒有任何磨合性問題出現。

三是吉利與沃爾沃完成了二度整合,此次整合使得兩家融合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直接的利益是雙方在技術上的融合更加無縫,中間環節更少。對於年產銷超過150萬輛的吉利汽車而言,這顯然確保了技術獲取的完整性和可持續性。

科技吉利4.0,雖然這並不是在嚴格意義上對應工業製造4.0的提法,但是這顯然代表了中國汽車企業的最高汽車製造水平,並且與達到甚至超越了很多國家汽車製造巨頭的當下能力。

如果說,吉利汽車的3.0時代,代表了吉利在品質、配置、性能等方面全面追近同類型領先品牌的話,那麼4.0的提出意味着吉利依託先進的CMA架構,以及通過全球優質資源和領先科技融合建立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綜合能力,完成趕超的決心。

吉利提出科技吉利4.0的底氣究竟何在呢?依我來看,中國汽車企業要創立4.0時代,至少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其一,面向未來智能製造時代的體系,核心就是高智能化的模塊化生產架構體系。

以德國工業4.0的標準來看,4.0時代製造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依託分佈式信息管理,以集中化、規模化的成本,來實現定製化的生產結果。

也就是說,模塊化和物聯網,可以在不提高成本的情況下,日益實現個人產品的高定製化。

有不少合資企業的高管,曾經不無醋意的評價架構體系,認爲除了成本更低之外,架構體系並不能直接提高產品品質。

這種觀點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豐田曾經極其苦惱於如果向公衆描述他的TNGA豐巢,到底是個什麼窩。吉利對CMA的感受也是一樣的。不過,至少我們可以判定,這種新型的架構體系,和之前的基於信息化構建的平臺,不是一代製造母體。

基於平臺,你固然可以打造出一輛非常驚豔的車,但是你可以實現的外觀、尺寸、車內外佈局的可能性,跟架構體系不在一個檔次,也不可能在設計開發和生產中實現真正的定製化。當然,更不可能用跟大規模複製同樣的成本來實現。

所以,從目前來看,汽車製造業進入4.0的關鍵標誌之一,就是先進的架構體系的建立。依託一兩款卓越產品提出的4.0,營銷意圖更重一些。

如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馮擎峯所說:造出一款好車不難,但是要造出的車每一款都更強,更有特點,這便是隻有具備了CMA這樣真正世界的都模塊化架構造車體系才能達到的程度。

成就了領克的CMA,正在成就吉利的4.0時代,並將伴隨吉利迎來下一個一千萬車主。

其二、必須具備與平臺時代迥然有異的產品邏輯。

正因爲架構體系的強大的拓展功能和相比於平臺更少的限制,4.0時代的產品邏輯與之大不相同,他需要也能承載更大的想象力。

試想一下,過去的產品工程師要做的是什麼,是把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歸置到平臺所能實現,並且成本所能承受的籠子裏。而現在,他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在架構體系內實現設計師的想象力。

這就是爲什麼吉利的新品跟概念車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小的原因。

CMA架構之下,目前已經上市的產品,就有極星2、沃爾沃XC40、領克系列產品以及吉利星越。和豐田一樣,自從有了TNGA這個架構體系,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的差異化再也不是問題了。只要兩家設計師的想象力足夠,南北豐田完全可以發展出兩套截然不同的產品體系來。

CMA之下的吉利也是如此。所以公用CMA的四大品牌,完全沒有高低相沖的感覺。2020之初,領克和吉利兩個品牌完全獨立管理的調整,技術體系背景正是CMA。

架構體系之下,吉利不再按照一款車儘量滿足更大人羣的需求,在平臺時代,因爲體系的限制,大量的市場需求被合併了,而現在,則是時候爲更小更精準的人羣造更符合他們要求的車了。在CMA之下,像網紅明星星越這樣的產品不會是難得一見的神來之筆,而會成爲靈感迸發之下的朵朵火花。領克03+這樣在以往絕不會投入開發的車款,也會越來越多。

就像豐田所說的,或許我們永遠沒法跟大家說清楚,TNGA豐巢是什麼,但當你試駕過全新的凱美瑞,你會明白一些,當你看過了威蘭達,你的瞭解又更進了一層,你開的豐巢產品越多,就越知道什麼是豐巢。

相信我,吉利在CMA 之下的產品開發速度和驚喜度,絕對會超過豐田。這可是一家願意爲小衆人羣定製車款的品牌。

其三、是否體系性的實現了關鍵指標的提升。

不管是平臺化技術還是架構體系,判斷新事物的不二標準,都是現實性能的提升。好比馬自達的創馳藍天,雖然不是架構體系,但是這顯然是一套嶄新的平臺化的造車哲學,在衆多關鍵技術指標上實現了突破。TNGA也是如此。

吉利的CMA架構體系給出的答案是三條:觀感與功能型造型可能性的極大延展;電子電氣架構的先進性策略:傳輸速度快了20倍,熱效率提升至40%以上,系統原生兼容KERS動能回收系統、HEV、PHEV、EV等新能源動力佈局;車輛安全性的創造性提升。

雖然4.0時代對製造業的終極改進,在於個性化定製、行業軟件化延伸、以及製造業門類打通等。但在開始階段,建制性的提升整個品牌產品性能、品質,提升產品與市場精細化需求的匹配度,提升品牌整體價值競爭力,是判斷4.0體系的顯性標準。在這個時代,一款明星車帶動整個車系的邏輯將被打破,每一款車都必須成爲他指向人羣的明星。

最後,以智能化爲核心的科技靈魂的注入。

4.0原本就是智能科技的工業製造業革命,而吉利仍然樂於將自己的4.0冠以科技之名,這是一種科技靈魂的注入。

吉利宣揚的科技內涵,在中國汽車企業中內涵最爲豐富,同時在與國際汽車巨頭的對比中也飽含特色。

一方面,吉利對汽車科技的理解完全出圈。如果說CMA是吉利生產體系的科技源頭的化,由此衍生的對整個未來汽車應用場景的科技化思考,則加深了吉利科技的厚度。

在新興的吉利科技集團,包括商業衛星的製造發射項目、與中國電信合作的5G數字化智能工廠項目、飛行汽車項目、高速城際大交通項目都在方興未艾的佈局。甚至以智能理財享譽全球的丹麥盛寶銀行,也在吉利旗下。這些科技佈局,都將在未來支撐整個吉利的產業衍生。

另一方面,吉利在科技發展方面的產業化意識超強。李書福的產業嗅覺,讓他幾乎已經在所有未來出行產業可能的衍生行業完成了佈局,而以智能和人工智能爲主的科技領域,佈局尤爲密集。

以GKUI而言,在誕生之處,這曾經是一個稚嫩的經常被羣嘲的智能車機系統,但是他的發展速度令人咋舌,三年時間,這個以開放式平臺設計的系統,不僅在體驗上已經成爲市場翹楚,並且積累的數據量在單一企業同類應用中進入領先陣營。隨着開放度的提升,GKUI距離他當初就設計好的獨立產業化目標越來越近,而一旦獨立產業化,其數據量和應用開發量將呈現幾何級爆發。

對於一家企業而言,科技化的核心是科研能力,而關鍵則是產業化思路。這是4.0時代,開放式的智能製造業對企業的根本要求。

從營銷角度來說,4.0並不是什麼費勁的事兒,只要樂意,以現在的話語環境,說出個8.0來也算不得奇怪。但從汽車企業而言,4.0的內涵是獨特的,他代表了製造業硬件時代最後的操守,同時也代表了行業對智能時代的擁抱。

他因改變而欣喜,也因改變而痛苦,他是一個註定需要定力卓著、耐力超羣的頭狼,懷着開放融合的心態,以及對未知的熱忱,來驅動整個產業鏈乃至行業共同達到的彼岸的時代。

至今爲止,德國爲代表推進的工業4.0的進化,最大的阻礙並不是技術,而是現有產業鏈的抗拒。就像安聰慧所說:未來這個變化莫測又驚喜莫名的時代,主機廠要敢於改變自己,敢於引領產業鏈,敢於想象,敢於打破。主機廠必須自己主導自己的4.0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