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素鳳:“寄於形”的隱含義素及其 語用功能初探

“寄於形”的隱含義素及其

語用功能初探

張素鳳

(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

♡ ♡ ♡

提要 漢字據義構形的表意特點,使語素義與漢字形體之間聯繫非常密切,漢字形體成爲探究語素義及其組構詞彙功能的重要依據。文章專就在漢字構意中留下線索或依據的語素隱含義進行探究,闡明這種“寄於形”的隱含義的抽繹方法,並用具體實例分析隱含義在語素組構詞彙中的規約作用,說明這種新的研究方法對深入闡釋漢字語用規律和準確理解和使用漢字及相關詞語都有一定的助益。

關鍵詞隱含義 寄於形 構意 語素

語用功能

1.引言

♡ ♡ ♡

現代漢語詞彙中,絕大多數語素是單音節的,其書寫形式爲單個漢字。語素的意義特點對其組構成詞或短語的功能具有決定作用;漢字據義構形的表意特點,使語素義與漢字形體之間聯繫非常密切,因此漢字形體成爲探究語素義及其組構詞彙功能的重要依據。

通過語素義解釋所組構詞彙的意義與語法功能,前修時賢已經做了大量研究,然而以古文字構意爲線索和依據進行相關研究的成果並不多見,針對依存於漢字構意的隱含義與所組構詞彙關係的研究則尚未發現。

筆者不揣淺陋,擬嘗試對此進行探究,不妥之處,敬請各位方家指正。

2.隱含義的特點及探索途徑

♡ ♡ ♡

2.1隱含義的特點

隱含義也稱隱含義素,是指依附於詞的理性意義而未進入釋義系統的附帶義素,是“那些在共識前提下被暫時放棄的、潛在的、反映事物次要特徵及其主觀認識的義素”(張廷遠,2007)。有的學者,如蔣紹愚(1989)、張廷遠(2007)等,把隱含義素與理性義素看成對立關係,張廷遠還針對理性義素的明確性、穩定性和有限性,提出隱含義素具有潛在性、活躍性與繁雜性。潛在性是指隱含義依附於理性義,不容易被認知;活躍性指隱含義在詞義運動中很容易脫落或改變,具有不穩定性;繁雜性質是指一個語詞是否有隱含義,有幾個隱含義,沒有什麼規律。我們覺得,潛在性和隱含性是隱含義素的根本屬性,因此與之相對應的概念也可稱作顯性義素。

隱含義素反映的是事物非本質屬性,是義位的次要語義特徵,具有不確定性,沒有進入字典辭書的釋義系統,但這並不意味着隱含義素的作用可以忽視。隱含義就像生物體所攜帶的遺傳基因,雖經多代變異卻仍對語詞的使用有着不可忽視的規約作用,是詞義引申發展的內在依據和線索,因此隱含義素對研究語素組合規律乃至所組構詞彙的使用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2.2隱含義的探索途徑

2.2.1漢字構意是探求隱含義的重要途徑

一個語詞可能沒有隱含義,也可能擁有多個隱含義。不同類別的隱含義有不同的探求方法:對於“寓於音”的深層隱含義(即核心義素),“語音線索是我們認識和研究詞的深層隱含義的重要途徑”(蘇寶榮,1987),即根據同源詞之間“音近義通”規律,以語音爲線索歸納同源詞的共同核義素;對於“依於義”的隱含義素,一般以反映詞的本質屬性的顯性意義爲依據,藉助與詞義相關的生活常識、社會文化以及心理認知規律等,分析闡釋伴隨詞義的潛在義素,因此詞義是探求這類隱含義的重要線索。除了這兩種途徑,還有一種“寄於形”的隱含義素有待探究開發,即利用語詞的書寫符號——漢字——來探求其隱含義素。

漢字結構所反映出來的造字意圖(簡稱漢字構意)是探求漢字所記錄語素或詞的隱含義素的重要依據和線索。王寧(2015:63)認爲,漢字構意是結合語言意義分析出來的字形構造意圖,是語義的具象化、可視化。反過來,我們可以推測,造字者在根據語素或詞的實義創造具象化、可視化字符的過程中,語素或詞的一些義素會以某種方式反映到漢字形體中。不難理解,這些反映到字形中的義素大多是容易被認知的顯性義素,但也不排除一些潛在的隱含義素在漢字形體中有所體現,從而使一些漢字形體成爲隱含義素的攜帶者和表現者。另外,在造字過程中,進入漢字符號的某些圖素或意象本來與語詞的意義沒有直接關係,不能反映語詞的意義特點;隨着漢字的長期被使用,漢字形體攜帶的這些因素有的會逐漸滲透到語詞的意義中,從而對語詞的使用產生一定影響,成爲規約語詞使用的顯性或隱含義素,這是漢字形體成爲抽繹隱含義線索的又一個原因。總之,不管是語詞本身具有的隱含義素反映在字形中,還是漢字構意中某些要素髮展成爲隱含義素,都使漢字構意與隱含義素之間形成密切聯繫。因此,漢字構意不僅可用來推求語詞的顯性義,還可以用來探求語詞的隱含義。

2.2.2如何用漢字構意探求語詞的隱含義

漢字構意是探求隱含義的重要依據和線索,因此,我們把從漢字構意出發,將探求語詞隱含義的步驟分解如下:首先根據漢字構意和字典辭書釋義,確定與字形相切合的本義;然後根據漢字構意,結合社會文化和心理認知規律,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隱含義素;接下來,根據字典辭書對本義的闡釋,確認所假設的隱含義素沒有進入釋義系統,即證實這個義素具有潛在性和隱含性;最後通過與近義語素比較,分析隱含義在語素組構詞或短語等方面的規約作用,進一步確認隱含義素的功能。如:

“盡”的繁體字作“盡”,甲骨文作“ ”,像手執毛刷洗刷器皿內壁之形,表示飲食已盡;結合《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盡”的義項“完”“死亡”“達到極端”“全部用出”“用力完成”“全,都”“所有的”等,可以確定“盡”的本義是“完,終盡”。根據生活經驗,字形構意“飲食已盡”隱含着器皿中飲食由多到少,由大到小的變化過程,也就是說“盡”的意義中可能隱含着“逐漸減少”的意義特點。然後綜合各家字典辭書對“盡”的本義說解,確認義素“逐漸減少”沒有進入其本義釋義系統,從而確定“逐漸減少”具有潛在性,屬於隱含義素。最後對“盡”與近義語素“絕”“滅”進行比較,確認只有“盡”隱含着“逐漸減少”的意義特點,而正是這個特點規約了“盡”在組構詞或短語時的語用功能。

從表1可以看出,“盡(盡)”“絕”“滅”都有“空,無”義,但它們的來源不同,“盡”的“空,無”義來源於“飲食已盡”,有一個逐漸變少而至於“空,無”的過程,“盡”隱含着“逐漸較少”義;“絕”的“空,無”義來源於“以刀斷絲”,由“斷開”引申爲“空,無”義,沒有“逐漸減少”的特點;“滅”的“空,無”義來源於“用扇子撲滅火”,引申爲“空,無”,沒有“逐漸減少”的特點。

1

3.隱含義的語用功能分析

♡ ♡ ♡

現代漢語雙音詞或短語的語素在先秦多是以單音詞的形式存在,源於古代單音詞的現代語素的語義特點規約着其組構成複合詞或短語的語用規律。“古義特徵往往決定語素在現代漢語構詞時的相互選擇,並與所構成雙音詞的意義及語法類別密切相關。”(卜師霞,2009)顯然,“古義特徵”不僅包括進入釋義系統的顯性義素,也包括潛在的隱含義素。學界對語素顯性義在構詞中的作用已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對“寓於音”和“依於義”的隱含義的相關研究也產生了一些成果。下面我們專就“寄於形”的隱含義相關功能進行闡釋,以期爲解析詞義和闡釋構詞現象開闢一個新的途徑。

據以抽繹和勾稽隱含義素的漢字構意,可以是整個字形構意,也可以是構件的構意,爲此,我們從以下兩個角度分析“寄於形”的隱含義在語素構詞和詞義解析中的作用。

3.1“寄於字”的隱含義素功能分析

一個語素能夠與哪些語素組構爲合成詞或短語,是由該語素的意義和語法特點決定的。不難理解,語素的意義特點包括“寄於形”的隱含義素,因此,我們把漢字構意作爲研究這類隱含義素及語用功能的出發點和主要依據。如前所述,“盡”的甲骨文“ ”像手執毛刷洗刷器皿內壁之形,表示飲食已盡;其本義“完,空,無”隱含着“逐漸減少”的意義特點,即隱含着一個逐漸減少到完全沒有的過程。“鳥盡弓藏”中“盡”隱含着鳥逐漸減少直至完全沒有的過程,這正與實際生活中用弓射殺鳥致使鳥逐漸消失的過程十分相符,因此“盡”字用在這裏非常準確。而與之意義相近的“滅”和“絕”雖然也有“空,無”義,但沒有“逐漸減少”的意義特點,不能表現用弓射殺鳥致使鳥逐漸減少的特點,因此不如“盡”字更爲準確傳神。同樣,“江郎才盡”“苦盡甜來”“油盡燈枯”“春蠶到死絲方盡”“浪淘盡”“絞盡腦汁”“說不盡”“言無不盡”中“盡”都是“竭,完”的意思,不管是相關事物(才能、苦痛、油、絲)的“枯竭,沒有剩餘”,還是有關動作(淘、絞、說、言)的“結束,完成”,都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都有一個逐漸變化直至最後枯竭或完成的過程,也就是都伴隨着隱含義素“逐漸減少”或“逐漸接近”,因此,這些短語中的“盡”都不能用“滅”或“絕”替換。而“薪盡火滅”“彈盡糧絕”“斬盡殺絕”“水盡山窮”“道盡途窮”“言有盡而意無窮”中“盡”與“滅”“絕”“窮”等近義詞相對爲文,意義趨向一致,隱含義“逐漸減少”非常微弱,介於有無之間,可以看作一種過渡表現;同樣,“盡”引申爲“全部使出或用出”義時,其隱含義素也處於若有若無的過渡狀態,如“各盡所能”“盡力”“以盡吾齒”“人盡其才”。當“盡”引申作副詞時,它的隱含義素則完全消失了,如“全功盡棄”中“盡”是“全,都”,已經沒有逐漸減少的意義特點。

再如“器”的西周金文作“ ”,由周圍四個“口”與中間的“犬”組合而成,小篆以至現代楷書的字形構意都與此相同。《說文》說解爲“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即認爲“器”的本義就是“器皿”,字形構意是很多器皿被犬看護着。由字形構意可以推知,這些器皿特別受重視,非同一般,因此“器”具有隱含義素“重要,珍貴”。“器”這個隱含義素對其構詞功能具有明顯的規約作用,如“武器”“兵器”“重器”“寶器”“神器”意義中都隱含着“重要,珍貴”義素;不僅如此,“器”的隱含義對其意義引申也有規約作用,“器重”“器敬”中的“器”是“重視”義,顯然是其隱含義“重要”的顯性化和進一步引申;“大器晚成”“器宇”中“器”是“才幹”義,指重要的或者比較大的才幹,顯然其中“器”也保留着隱含義素“重要”。可見,利用漢字構意挖掘“器”的隱含義,不僅有助於闡釋“器”意義特點和相關構詞規律,還有助於梳理“器”的意義引申脈絡,爲其各個義項找到合理的聯繫線索。

與“器”意義相近的語素有“皿”“具”等。“皿”的甲骨文“ ”和小篆“”,均像用來盛食物的器皿,本義就是器皿,不包含“重要,珍貴”這樣的隱含義素。“具”的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均像雙手端着或捧着鼎的樣子,從手的角度說,表示在準備飯食;從鼎的角度說,是一種是器具。因此“具”有“準備飯食”和“器具”兩個本義。我們這裏只分析與“器”意義相近的“器具”義項:根據字形,作爲器具的鼎被雙手端着或捧着,突出被人使用的特點,由此推知,“具”的“器具”義隱含着“被使用”義素,如“文具”“工具”“道具”“農具”“炊具”“臥具”中“具”都隱含着“被使用”義素,因此可以與表示用途的“文”“工”“道”“農”“炊”“臥”等語素組構成詞,而“皿”或“器”不具有“被使用”隱含義,因此不能與這些表示器具用途的語素組合成詞。

可見,“盡”“絕”“滅”雖都含有“空,無”義,“器”“具”“皿”雖然都有器具義,但“寄於形”的隱含義素不同;而隱含義素恰恰是規約其構詞語用規律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據字形構意分析隱含義,再根據隱含義闡釋語素構詞規律和詞的意義特點和引申脈絡,是闡釋語詞意義特點和語用規律又一有效途徑。

3.2“寄於構件”的隱含義素功能分析

不僅整個漢字的構意可作爲抽繹隱含義的重要依據,一些構件的構意也可作爲勾稽隱含義的憑藉和根據。構件的隱含義素往往被帶到所參構字中,因此對構件隱含義的闡釋具有提綱挈領作用,有助於以簡馭繁地系統闡釋所參構字的意義特點和語用功能,爲詞義解釋和近義詞辨析提供新的途徑。“臣”的甲骨文“ ”“”、西周金文“”都像豎立的眼睛形,汪寧生(1979)認爲:“臣字本義很易理解,即像睜目之形,表示注視之意……臣原來專指負監工之責的奴隸頭子而言,是一種特殊的奴隸,後來便成爲一般奴隸的統稱;隨着王權的興起,奴隸之臣又引申爲君臣之臣,用以泛指爲最高統治者辦事的人。”可見,“臣”的構意“豎立狀眼睛”表現了人眼在注視時特別“着力”的狀態和特點,就像我們說“豎起耳朵聽”突出耳朵“着力”的特點一樣,因此,“臣”構件隱含着“眼睛着力”的意義特點,說明行爲主體有強烈意願。“臣”的隱含義素在所組構字中也有所反映,“望”的甲骨文作“”,像人站在高高的土堆上向遠處看,其中取像豎立眼睛的“臣”構件,突出了眼睛着力的特點,因此“望”不僅具有向遠處看這樣的顯性意義,還隱含着行爲主體具有強烈意願,這正是“望”引申有“盼望,期盼”義的理據。“監”的甲骨文“”像人在盛水器皿旁俯首照看之形,其中眼睛也呈豎立狀,這不僅與人俯首向下看時眼睛的狀態相符,也凸顯眼睛“着力”的特點,因此“監”也有行爲主體主觀意識強的意義特點。不難理解,不論是“監”的本義“照視”,還是引申義“監視,監督”都明顯帶有行爲主體有意識去做的特點,即主觀意識比較強的意義特點。同樣,“臨”的西周字形“”像俯首向下看一堆東西之形,其中眼睛呈豎立狀,“臨”不僅具有“俯首向下看”的顯性意義,而且隱含着“行爲主體主觀意識強”的意義特點,也正是這個隱含義使“臨”引申有“監視”義,如《詩·大雅·大明》“上帝臨汝,無貳爾心”中的“臨”就是從上面監視的意義,是上帝主觀上有意的行爲;現代詞語“臨摹”中的“臨”也隱含着眼睛着力看、仔細看的隱含義,但“居高臨下”中“臨”已經沒有“看”義,當然伴隨這個意義的隱含義素也消失了。此外,“臥”字也含有“臣”構件,秦文字形“”和小篆“”由“人”和取像豎立狀眼睛的“臣”組成,這裏的“臣”是對側臥時眼睛實際狀態的反映,與上述突出眼睛“着力”的“臣”形體相同,但構意不同,因此,“臥”中“臣”構件沒有上述隱含義素。

再如“穴”,戰國文字作“ ”,小篆作“”;“穴”作爲組字構件在西周金文中已經出現,如“”“”“”等字中都有“穴”構件。《說文解字》把“穴”說解爲“土室也。從宀,八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象嵌空之形,非八字。”認爲其中“八”形構件與“八”字不同,是一個取像嵌空的象形構件。林義光《文源》:“按:穴、八不同音。像穴形。”從音韻學角度提出“八”不是表音構件,而是取像穴的象形構件。我們認爲,“穴”的古字形是一個合體象形字,外邊取像房屋之形,裏邊“八”形構件的作用,一是與“宀”相區別,二是表現洞穴頂部中央高四周低的不規則與低矮狹小特點。顯然,“穴”相對於房屋,具有空間低矮狹小的特點,因此“低矮狹小”是“穴”的隱含義素。人們對洞穴的認知還有:有盡頭,不貫通,隱蔽。這些源自生活經驗的認知,雖然也屬於“穴”的隱含義素,但不屬於本文討論的源於漢字構意的隱含義素範圍。

“穴”的隱含義素“低矮狹小”在所參構字“窄”中成爲顯性義素,毋庸贅述。下面重點分析對所參構字“窮”的意義和語用功能的影響。“窮”小篆作“ ”,《說文》說解爲“極也。從穴,躳聲”。根據《漢字源流字典》,聲符“躳”不僅有示音功能,還有表意功能,“窮”的整字構意爲身體到達洞穴的盡頭【2】。以下三條資料可以爲此提供佐證:戰國楚簡中“窮”字寫作“”“”【3】,下邊的構件正是楚簡中“身”的字;《銀雀山漢墓竹簡》中“何

之有”,整理小組認爲“

”當是“窮”之簡體(參看李圃,2003:908);《說文解字》把“躳”與“躬”看作異體字,本義是身體。綜合上述材料,我們認爲,“窮”的繁體字中,“躳”或“躬”構件具有表意功能,整字構意就是“身體到達洞穴的盡頭”。據此,我們可對“窮”的古義“困厄”與字形構意的關係做出解釋:在低矮狹小的洞穴中,身體不得舒展,因此有“困厄”義;如“窮且益堅”“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中“窮”與“達”都是反義詞。“窮”由“困厄”又引申出“貧苦”義。可見,寄託於“穴”字形體的隱含義素“低矮狹小”可把所參構字“窮”的構意與實義“困厄”聯繫起來,使字形與意義的聯繫更爲緊密,更爲合理。同樣,“穴”在所參構字“窘”中仍以隱含義素存在,主要指心理或精神上令人侷促。

綜上所述,隱含義素是解開漢字語用現象深層成因的密碼,而漢字構意是抽繹和勾稽語素隱含義的重要依據和線索。因此,本文從漢字形體出發,通過漢字構意抽繹出隱含義素,再利用隱含義素分析語素組構詞彙的語用規律,以期爲探究漢字語用規律找到一條新的可行路徑,擴展漢字語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

4.餘論

♡ ♡ ♡

隱含義素最根本的特點是潛在性和隱含性,不容易被認知,具體表現爲沒有進入字典辭書的釋義系統。隱含義的存在形式包括“寓於音”“依於義”“寄於形”三種形式,與之相應,抽繹和勾稽隱含義的憑藉也可以分爲語音、意義、字形三條線索。

顯然,漢字構意只是抽繹隱含義素的憑藉之一,要全面研究隱含義,還要三種方法綜合運用,互相補充。

隱含義素的第二個特點是活躍性,這個特點決定了隱含義素是不穩定的,有的可能伴隨着詞義引申的始終,即從本義到引申義的所有義位都伴隨着隱含義素;有的則可能在發展過程中得到凸顯而上升爲顯性義素;還有的可能逐漸弱化而至完全脫落。因此,研究隱含義素要客觀對待各種發展變化,不可拘泥。

隱含義素的第三個特點是繁雜性,這個特點決定了隱含義素的存在形式錯綜複雜,無明顯的規律可循。有的語詞擁有不止一個隱含義素,既有“寓於音”的深層隱含義,又有“依於義”或“寄於形”的表層隱含義;有的語詞可能只擁有一個層面的隱含義素,還有的語詞可能根本沒有隱含義。

因此,面對語詞隱含義的不同實際,要“因材施教”,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針對無隱含義的語詞,就要放手,不可“強作解人”。

1

腳註

♡ ♡ ♡

【1】本文是國家語委“十三五”科研規劃2018年度重點項目“甲骨文等古文字在語文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與功能開發”(ZDI135-74),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時代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的新使命與發展方略研究”(18JZD015)和鄭州大學特聘教授科研啓動基金項目“小學漢字教學的三維視角與傳統文化融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2】谷衍奎(2008)說解窮字結構爲:“會意兼形聲字。篆文從穴,從躳(躬),會達到洞穴的盡頭之意,躳也兼表聲。隸變後楷書寫作窮,如今簡化作窮。”

【3】這兩個字形分別取自《郭店楚簡·窮達以時》(178)和《包山楚簡》(2.228)。

1

參考文獻

♡ ♡ ♡

卜師霞 2009 《語素的古義特徵對雙音詞構詞的影響——從幾個表“視覺動作”的語素談起》,《學術交流》第6期。

谷衍奎(主編) 2008 《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

蔣紹愚 1989 《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 圃(主編) 2003 《古文字詁林》(6),上海人民出版社。

蘇寶榮 1987 《詞的表層“所指義”與深層“隱含義”》,《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

王 寧 2015 《漢字構形學導論》,商務印書館。

汪寧生 1979 《釋臣》,《考古》第3期。

張廷遠 2007 《隱含義素的剖析及其語用價值》,《漢語學報》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2012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

1

編輯|閆蘊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