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武教授來中心講學

2019年10月22日下午,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所長、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偉武教授應邀到漢字文明傳承與傳播教育研究中心講學。陳教授的報告題目是《簡帛學研究的三個層次》,這是“跨文化漢字研究高端講壇”開辦以來的第三十一場學術報告。報告由中心齊航福教授主持,文學院和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師生30餘人參加。

陳偉武教授提出,對簡帛的研究可以分爲三個不同的層次。

一是文字學的層次。陳教授以清華簡第二冊《系年》“上帝”合文的考釋和郭店簡“偮”字的考釋爲例,說明字形研究的方法:比對各種楚文字材料的字形和各家看法,清華簡《系年》“上帝”合文實應釋爲“央帝”;比照楚文字的構形特點,郭店簡“偮”字應是從入、從咠的雙聲符字。

二是語言學的層次。陳教授列舉若干詞語的考釋結論,說明詞義辨析的作用:結合楚文字的構形特點、各家看法及傳世文獻用例,清華簡《子儀》簡2中多釋爲“秋令”的詞語應釋爲“秋至”;結合傳世文獻、字書、訓注和各家看法,嶽麓簡《占夢書》簡20(1517) “夢燔洛遂(墜)隋(墮)至手”一句中“燔洛”爲一詞,“遂隋”爲另一詞,而“燔洛”實爲“藩落”,即籬笆;通過傳世文獻和春秋至秦代的簡牘、金文材料互證,可知“邦君子”應爲一詞。陳教授還結合傳世文獻和詞彙學研究成果,討論了戰國秦漢簡帛中的“圂廁”“寡夫”“妻夫”“母父”“女公”“蜂房”“解枸”等詞。

三是文化學的層次。陳教授以“恐溺”“霝君子”等詞語的考釋爲例,說明先秦文化研究對考釋語詞的功用。

齊航福教授最後總結指出,簡帛學研究不應只侷限在文字學層次,而應向其他層次拓展。隨後,在座師生與陳偉武教授進行了熱烈的互動交流。

編輯|虞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