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別哭了”換成這幾句話,孩子不僅會減少哭鬧,也會變得更聰明

孩子在哭鬧時,家長們最會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無非就是“別哭了”,若是家長們耐性再差些,或是性子再急些,看到孩子遲遲不停止哭泣,甚至可能直接對孩子動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別哭了”對孩子而言,是最沒有用的話語,孩子們聽到家長們的這種安慰,不僅不會停,還可能哭得更厲害,因爲在孩子們看來,家長們根本就不瞭解他們。

如果你此前也陷入過這樣的困境,不論怎麼安慰孩子,或是說再多遍的“別哭了”,若是都沒有效果,或許你可以試試這些話語。

1、“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你可以哭,把不好的情緒通過哭發泄出來”

相信大多數家長給孩子的教育從來都是“不可以哭”,對男寶更是如此,一句“男兒有淚不輕彈”就把孩子們的情緒拿捏住。

實際上,這並不是有效做法,而且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發育。因爲哭只是孩子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如果不允許孩子們哭泣,這就是變相地讓孩子把所有的消極情緒都藏在心理。

長期如此,孩子們內心擠壓的壞情緒越來越多,最嚴重時可能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變得自閉,不敢再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緒,把自己封鎖在內心世界裏。

另一種則是變得“暴走”,就是把先前所擠壓的所有消極情緒突然之間全部都爆發出來,可能是傷害別人,也可能是傷害自己,但不論是哪一種,都對孩子不利。

因此,首先家長們應該肯定孩子的難過情緒,告訴孩子難過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學着去接受它,並且如果想要哭泣,也可以通過這一種方法來排解。

家長們會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們苦果之後就不會再那麼鬧騰了,因爲哭確實能夠較好地幫助孩子舒緩情緒,而家長們對孩子們難過情緒的肯定,也會引起孩子的共鳴,這個觀點本身就會讓孩子好受些。

換種角度,如果家長們一開始就否定孩子的情緒,“這有什麼好哭的”,這句話就像把利劍一樣會傷害到孩子,倘若還是不能理解,可以換位思考。

2、“你能告訴媽媽爲什麼難過嗎?”

在孩子們難過的時候,家長們可以適當問下孩子原因,孩子若是能夠清楚地表達出原因,那麼就說明他們對整件事情的梳理是較爲清晰的。

當孩子在表達原因時,其實也是一種情緒的緩解方式,因爲大腦在轉動的同時,注意力會得到轉移,孩子的消極情緒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無形被排解掉一些。

3、“那你有沒有一些好的解決方式?”

待孩子梳理完原因之後,家長們也可以問問孩子有沒有想出什麼解決辦法,這一方式能夠讓孩子們開始思考,不少孩子在家長們問這一句話的時候就已經停止哭泣了。

當然,如果孩子還沒有停止哭泣,還是覺得很難過,一個勁地哭泣,那麼這時家長們先不要去強迫孩子思考這些,而是給孩子時間去消化他們的情緒。

這個過程中,如果可以,家長就可以給孩子擦擦眼淚、拍拍肩膀,或者是抱抱孩子,讓孩子感覺到溫暖,也可以給孩子倒點水。因爲哭本身也是件耗精力的事情,還會消耗掉不少水分,所以需要補充點水分。

等到孩子差不多冷靜下來時,就可以接着問問孩子解決辦法。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孩子哭累了,實在不想動腦筋,那麼就讓孩子先去休息,緩一緩再問也可以,這個時間就當作是給孩子的思考時間。

若是家長在孩子每次哭泣的時候都能夠按照這個方法執行下來,那麼收穫到的不僅僅是與孩子的良好親子關係,更是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因爲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們也應該清楚,孩子年紀還小,喜歡哭是很正常的,畢竟孩子從媽媽肚子裏出生之後,在他們還不會表達需求時,哭就是一種本能反應,應該要理解以及給予更多的耐心。

所謂“事在人爲”,最關鍵的還是要家長們要有耐心堅持執行,否則只是做幾次,後來依舊沒有耐心去安撫孩子,也不會有太大成效。

不過是把“別哭了”換成這些更有技巧的話,再多些耐心,想必家長們不會覺得難吧?

把“別哭了”換成這幾句話,孩子不僅會減少哭鬧,也會變得更聰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