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麗娜

編輯|李春暉

2020年的女團就業市場有點“擠”。

火箭少女解散進入最後倒計時;《青春有你2》選出九人女團Tne Nine;未能成功出道的曾可妮、劉令姿、金子涵及戴燕妮也將組成172女團(有點當年偶練結束後oner組團出道那味兒);隔壁《創造營2020》(以下簡稱《創3》)即將進行第二次淘汰;更別提還沒開播話題度不斷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們》。

2018年《創造101》播出時,就提出要“重新定義女團”。到2020年《青你2》,所謂“不定義女團”,其實大抵也是那個意思,都是推翻、重建。

那麼,兩年過去,中國女團的新定義,定好了嗎?

中性選手+相聲演員=新女團

《青你2》的成團人選在幾乎無任何懸念的情況下,爆了個冷。陸柯燃最終以第九名加入The Nine。一個女團有兩名中性風選手,在“101系”選秀史上實屬首次。

無獨有偶,《創3》的中性風選手劉夢,雖然歌舞能力不算突出,但一直排在中高位,不排除最終衝進出道位的可能。

《創3》選手劉夢

中性風選手在女團節目中的佔比變高、分量變重,曾被視爲“重新定義女團”的重要表徵。但在硬糖君看來,中性選手的佔比變高,恰恰是對傳統選秀審美的回望與迎合。

日本人愛萌妹,韓國人愛甜颯,我天朝觀衆則對中性範情有獨鍾。猶記超女時代,第一屆三強是中規中矩的三位甜妹。結果冠軍亞軍幾近退圈,季軍張含韻在酸酸甜甜多年後,又要投身中女選秀,跟着其他姐姐們一起“興風作浪”。

第二屆超女冠軍李宇春,堪稱內娛選秀雪花天花板,出道至今一直保持中性風格,更影響了超女後續幾屆選手的審美。從《創1》的sunnee低位出道,到《青你2》的劉雨昕斷層效應,與其說是審美進步,倒不如說是內娛審美一以貫之的傳統。

如果說中性風選手的大行其道是迴歸傳統,“相聲演員”的出現倒算是內娛“101系”的特色產物。

所謂“相聲演員”,就是綜藝感十足,有梗有趣的選手。在正統韓系選秀中,這類選手往往因爲“過於有趣,實力不足”而被早早淘汰。國內選秀中,“相聲演員”屬性卻很能助力選手脫穎而出。

這一點在《青你2》表現得更爲明顯。原本在SNH48也不算太突出的孫芮,最終留到了成團夜,“孫芮單口相聲”功不可沒。孫芮甚至成爲B站新一代鬼畜素材,比起業務能力,大衆似乎更願爲她的幽默買單。

“相聲演員”的逆風翻盤,在於內娛的特殊性。

多數人看選秀,還是當綜藝看,而非爲了追星。觀衆對選手的關注在成團夜達到頂點,隨着成團人選塵埃落定,這種關注便逐漸煙消雲散。

無論是兩年前的火箭少女,還是新鮮出爐的The nine,抑或幾個月後《創3》走出的七人女團,出道即巔峯的問題,似乎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以火箭少女爲例,除了排面最高的御三家仍舊有大衆關注及討論度外,其他選手逐漸查無此人。就連以第四名出道、又擔任隊長的Yamy,也表示感受到成團後的人氣落差。

從大衆關注及討論情況來看,《青2》本身絕對算選秀爆款,但The nine的前景,大概率還不如火箭少女。

由於國內缺乏打歌舞臺,內娛女團保持熱度無非靠演戲與綜藝。綜藝的吸粉鏈條比演戲要短,也更考驗參與者的綜藝感,這或許也是《青你2》中被稱爲“相聲演員”的成員比例偏高的原因。

羣像VS舞臺

猶記2018年,被羣嘲“土肥圓”的王菊在公演舞臺爲自己拉票:“各位女團創始人們,你們手中拿着的,是重新定義中國第一女團的機會。”

這句名言不僅給了菊姐逆風翻盤的機會,更讓原本只是看熱鬧的觀衆老爺們真情實感地投入選秀運動。

兩年過去,“新女團”的定義還在探索路上,選秀節目也開始走向兩極。兩年前的《創造101》還是在中規中矩地復刻韓版produc系列的節目製作邏輯及板塊設置。兩年後誕生的《青春有你2》與《創造營2020》,則開始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同題作文比拼,關鍵是找到不同的切入角度。《青你2》重羣像,《創3》重舞臺,兩者各有利弊。

《青你2》的選手羣像刻畫,在這些年的選秀中堪稱翹楚。即使是被淘汰的選手,也有不少讓人印象深刻的記憶點。選手鮮明的個性也容易誕生更多具備可傳播性的梗,吸引路人關注。

但節目長度畢竟有限,羣像分量太重,導致舞臺被壓縮,容易給外界“實力不足花邊來湊”的印象。“淡黃的長裙”幾乎人盡皆知,但又有幾個人真正看了《Melody》的完整舞臺呢?

另外,《青你2》嘗試了大量衍生綜藝來助推節目熱度。對於粉絲而言,多了不少能夠反覆觀摩的物料是好事。而對路人來說,也難免會有“錄製衍生內容太多,無法專注舞臺打磨”的批評。

偏重舞臺的《創3》,在開播後贏得選秀清流讚譽。3個小時的節目密集呈現十幾個團體及solo舞臺,對於女團愛好者確實是件過癮的事,選手的實力也得以集中展現。

然而把舞臺作爲重點的結果就是話題性不足,且選手個性不夠鮮明,缺乏記憶點。雖然又搞瞭如“反差萌小劇場”、“吐槽大會”等來彌補對選手着墨少的問題。但節目原有的邏輯線因此被打亂,小劇場突然出現在兩期舞臺中間,反而給人一種突兀感。

如果不是陳卓璇陳姐那句“站得不夠高”總算有個話題點,恐怕《創3》仍要持續“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大概是喫到吐槽的甜頭,最新一期《創3》索性改成了“吐槽大會”。從選手吐槽導師、到選手互相吐槽,再到公開朗讀惡評“懟”網友。綜藝效果怎麼樣不好說,倒是有女團創始人表示“沒覺得我是決定妹妹們能不能出道的創始人,反而像個不許有任何意見的提款機”,在退坑的邊緣躍躍欲試。

平臺對於節目邊界的探索,其實也是大衆對於選秀標準的一種投射。人格魅力和業務能力,誰纔是決定女團資格的根本要素?這一點或許人民羣衆自己心中也沒有定論,女團的“新定義”也就始終懸而未決。

平臺探索綜藝類型的邊界是好事,但平衡極難拿捏。選秀綜藝歸根結底還是真人秀,本質還是講故事,情(人格魅力)與理(業務能力)分量相當,故事纔會飽滿。

雖說Produce系列的締造者之一安俊英已經走上了監獄路,但韓國人做選秀確實有一套。三檔女團選秀橫向對比,還是最遵循韓版邏輯的《創造101》造成的影響及討論度最高。當然,先發優勢也不容忽視。

選秀和女團,是兩件事

國內女團普遍走兩種路線,或日或韓。但兩種風格與內娛都不算完美適配,日系注重氛圍感,韓系注重舞臺感,內娛受衆則恰好介乎於兩者之間。

學日本的主要源於日本48系女團。但我們之前分析過國內缺乏宅文化的土壤,劇場女團始終是小部分人的圈地自萌。《青你2》中不乏來自蜜蜂少女隊、SNH48等日系女團的成員“二次就業”,可見純日系的路子始終沒能走向大衆。

學韓國的呼聲這兩年要更高一些,不少人將希望寄託於韓系女團選秀。Produce系列播出後在韓國掀起收視熱潮,選出的限定團個個實紅,更影響了包括日本、中國等迅速跟進。但從成團後的長尾效應看,或許我們過分拔高了選秀女團的產業價值與影響力。

韓國選秀限定團出道後確實成績優異,甚至能夠碾壓三大公司出身的雪花團體。但也因爲是限定團,團隊解散後包括C位成員在內,全員發展都不過如此。2019年,第一代限定女團IOI在解散數年後,又希冀重組再戰樂壇。

Produce系列的誕生,原本也不是爲了選拔改變韓國市場的偶像團體,而是爲了給暮鼓晨鐘的老牌電視臺續命,順便拉上一衆中小經紀公司抱團取暖。所以,限定團的形式無論怎麼優化,都不利於團隊的長期發展。

韓系團體注重整體舞臺效果,這就又回到老生常談的“打歌舞臺”悖論。按照韓系標準選拔出來的團體沒有展示空間,影響力自然不如預期。

即使是在娛樂產業發達的日韓,組合成立便一炮而紅的仍是少數。從成立到走紅起碼要經過1年左右的沉澱期,但對於限定團來說,這已經度過了壽命期的一半。

與傳統女團相比,選秀團體確實可以在出道之初便積蓄大量關注。但這種關注需要後期源源不斷的物料進行維持。限定團成團時間有限,往往因資源跟不上導致後勁不足。

在《創造101》橫空出世前,綜藝市場中也曾出現過《蜜蜂少女隊》、《加油美少女》等女團選秀綜藝,節目邏輯大體遵循韓綜思路。最後別說重新定義中國女團,就連節目知名度都沒打響。

這或許也與內娛女團沒有可參考的範本有關。無論是韓國還是日本,市場都存在着頂流女團範本。選秀女團只要按照範本選出合適成員,再輔以節目創新的形式就會一炮而紅。

內娛雖然從90年代便誕生了“青春美少女”這樣的女子組合,但彼時內娛樂壇幾乎被港臺音樂制霸,內地組合幾乎沒有起勢的可能。待港臺音樂式微,韓流又大舉入侵。

所以對於內娛女團而言,身上肩負着開拓與登頂的雙重屬性。僅靠一兩檔節目,兩三年時間,徹底完成“拓荒”任務,也確實難爲妹妹們了。

理想的中國女團什麼樣?歡迎寫下你的留言。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