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如何阻止“熊孩子”大額充值打賞?

來源 工人日報

記者 楊召奎

疫情期間,不少孩子前臺上着網課,後臺運行着遊戲或者直播內容。不少家長反映,孩子“人在網課,心在網遊”“邊看老師,邊看主播”。

今天,消費者網聯合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發佈的《疫情期間網課、網遊、打賞輿情數據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未成年人私自充值、大額打賞等問題已成爲輿論關注的熱點。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未成年人權益受損問題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建議通過嚴格審覈用戶身份、控制登錄時長、限制未成年人充值和打賞等手段,從根源上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遊和盲目打賞問題。

未成年人充值引發的投訴不斷

“無論是學校的課程作業,還是校外的教育培訓輔導班,一般都會使用到網絡電子設備。未成年人的自我約束能力本來就較弱,再加上部分網遊企業只顧追求經濟利益,忽略自身社會責任,有的甚至故意誘導未成年人反覆充值,給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埋下了隱患。”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負責人說。

記者注意到,還有一些直播平臺打着免費教育的幌子推廣網絡遊戲。例如,6月8日,虎牙鬥魚等直播平臺因借“免費網課”向學生推廣網遊被央視點名。

未成年人玩網遊進行大額充值的案例並不鮮見,引發的消費投訴也未間斷。江蘇省消保委今年4月發佈的《未成年人遊戲充值、直播打賞調查報告》稱,針對9款手機遊戲APP的調查發現,3款手機遊戲遊客模式可以直接充值;9款遊戲均可通過其他賬號登錄,實名認證流於形式;4款遊戲未成年人實名認證後充值額度不受限;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流程複雜,僅兩款遊戲退款成功。

“疫情期間,每天都會接到消費者關於網絡遊戲的諮詢投訴。其中,不少涉及未成年人網絡遊戲消費的問題。具體包括:實名認證執行存在漏洞,未成年人可繞開登錄;支付環節無需認證,通過成年人賬號充值無上限等。”廣東省消委會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此次發佈的《報告》也顯示,從輿情監測數據看,未成年人網遊糾紛問題主要集中在沉迷遊戲和誘導充值特別是大額充值方面,一般都會涉及退費問題,由於平臺不退費引發的投訴非常多。

誘導未成年人打賞問題突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戶規模達5.60億,即我國62%的網民都是直播用戶。除了以往的演唱會直播、真人秀直播、遊戲直播、體育直播,各種學習、消費、泛娛樂等日常生活場景直播也越來越多。

記者採訪瞭解到,目前大部分直播軟件都設置了打賞功能,用戶可通過綁定微信或支付寶等方式購買平臺提供的禮物,送給正在直播的主播。有的直播平臺甚至需要用戶購買虛擬貨幣,才能觀看直播。在此背景下,未成年學生趁家長不注意偷偷打賞心儀主播的新聞頻頻見諸媒體。

《報告》指出,有的直播平臺雖然在“充值協議”中規定,年滿18週歲或已年滿16週歲且依靠自己勞動收入作爲主要生活來源的用戶才能打賞,但在實際操作中,用戶只要綁定移動支付方式就可以充值打賞,根本不需要用實名認證和身份覈實。江蘇省消保委的調查則顯示,直播打賞普遍涉嫌消費誘導現象。

此外,還有平臺利用色情低俗直播誘導打賞。記者6月5日從國家網信辦獲悉,該辦部署查辦了一批利用色情低俗直播內容誘導打賞案例,對“幺妹直播”“觸手直播”“9158美女視頻”“喵播”“麼麼直播”“蜜桃直播”“啵比直播”等平臺傳播網絡低俗直播內容作出行政處罰。

建議加快設立雙認證系統

“一些平臺誘導未成年人充值、打賞,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習慣養成以及學業都帶來危害,必須引起社會各界足夠重視。”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指導意見明確,限制民事行爲能力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網遊或直播打賞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請求返款項應予支持。

在劉俊海看來,這意味着相關工作已經邁出了積極一步。但從長遠來看,還是要想辦法通過嚴格審覈用戶身份、控制登錄時長、限制未成年人打賞等手段,從根源上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遊和盲目打賞問題。

“要規範和督促網遊平臺和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誠信守法經營,主動採取遊戲分級、實名認證、人臉識別認證等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充值額度和登錄時長。同時,儘量簡化退費流程,依法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劉俊海說。

江蘇省消保委則建議,加快推進遊戲平臺、直播平臺設立“註冊實名認證+支付前人臉識別”雙認證系統。

“網遊和網絡打賞問題複雜,涉及網絡、教育、遊戲等多個方面。只有充分發揮各行業監管部門的優勢,形成有效監管合力,才能保護好消費者權益,促進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負責人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