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現代人性揭祕:無度的消費社會中,人變爲奴隸,而不是主人!

01

消費社會,人正在變爲奴隸,而不是主人。

《自控力》:消費衝動的背後,折射人們內心的空虛以及對生活的無聊,消費社會的人覺得自己內心空虛、無助,只有通過獲取有形之物纔會感到一絲心安,彷彿依附這些東西以後自己可以變強。

消費人籠罩在幸福的幻覺裏,在無意識裏陷入無聊和倦怠不能自拔。但是,你有沒有意識到,我們消費得越多,就越像一個奴隸,被日益膨脹的需求縛住手腳,把滿足貪求無度的慾望當成是生活奮鬥的動力。

02

消費帶來的異化

時代發展,生活改善,人的消費出現了異化。

消費異化現象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得益於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消費異化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削弱了人們作爲人的自主性,人們越來越依靠物的佔有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削弱了人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使人逐漸沉迷於物的世界,使對物的追求凌駕於人本身的生活和發展之上,這就是異化的表現。

物質財富的增長帶來了大量消費,而消費在給我們帶來高質量生活的同時,也使我們逐漸迷失,使消費活動出現異化,這就使本應該是爲人的生活和發展而存在的物變成了它的對立面來支配人。這樣一來,人的全面發展就會被物的消費所取代,扼制了社會整體的發展,對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

03

商家對人的控制

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網絡時刻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尤其是對新事物接受較快的青少年影響尤爲明顯,由於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還處於發育和成長的階段,青少年非常容易受到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網絡社會中,商家發佈了大量的經過誇大的商品信息,人們在面對這些信息時,很容易產生感性的消費衝動,導致不合理的消費行爲;在大量的消費信息面前,人們容易喪失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失去自主性,使自己在網絡中被消費所控制。

04

人的從衆心理

從衆心理往往使我們放棄自己獨立的思考而去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在大衆沒有完善的消費理念的同時又沒有正確引導,只能盲目地接受不正確的消費觀,變得人云亦云,跟着大流走。

在馬克思看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以勞動爲媒介的,而不是依靠物質的交互與享受建立聯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生產力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生產和消費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其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時物的存在是建立在滿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基礎上的。而生產力進入了機械化大生產的時代之後,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出現產品極度豐富的局面,人的生活和發展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滿足,人的內心產滋生出空虛的心理,傳統的消費模式開始從滿足人生活和發展的基本需求向滿足人內心空虛轉變,這樣消費成爲了滿足其物慾和刺激其內心來消除精神空虛的手段,就會出現人們爲了消費而去消費,失去了人的自主性和理性的判斷能力,物的價值開始凌駕於人的生活和發展之上,人在社會的主體地位發生動搖,這種從衆消費心理需要加以警惕。

05

消費異化的危害

消費異化帶來大衆消費時代人類可能面對的最大危機——透支和污染,包括自然的透支和污染,人性的透支和污染,社會的透支和污染,文化的透支和污染,精神的透支和污染……這些透支和污染使得家園和人都在失去着美好的資源和心靈之純淨。

消費結構,是指人們對不同的消費資料的消費所形成的比例和組成關係。其不合理的主要表現就是享受型、攀比型、形式化的消費在消費結構中所佔比重過大。和諧社會的消費應當是對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文化價值觀的批判和揚棄。在消費結構的調整上,應該體現出尊重生態價值、協調人與人、階層與階層之間的矛盾、接受人類文明指導和約束的消費理念,將慾望消費、奢侈消費等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層面,建立起符合國情、民情的消費結構。

應當在認真研究現階段消費模式的基礎上,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到當前生產力水平,運用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道德的手段,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規範人們的消費行爲,使消費結構隨着生產力水平的變動而不斷科學化、合理化。

06

人的全面發展

人類的物質生產是爲了讓人得到全面發展,獲得全面的自由和幸福。

消費異化在造成資源巨大浪費和環境急劇惡化的同時,使人類迷失了自我,被外在的物所奴役。所以,就整個社會而言,不僅要倡導一種適度的、可持續的消費觀念,還要從對個人、家庭的精神關懷出發,形成以精神消費爲目的的健康積極的消費模式。“

因此,塑造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相結合的消費模式,以人爲本,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成爲人和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成爲現時代我們亟需予以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