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汽車組

作者|胡洋

題圖|東方 IC

因爲羅永浩一條微博, 汽車圈 vs 數碼圈、老派內行 vs 新晉外行 這兩大陳年矛盾,又雙叒被一股腦捅了出來。

“這個價位 (30 萬元) 你能買到全世界最好的車”;“跟比它貴幾倍的車比也幾乎沒有對手”;“500 萬以內任選,最後選了理想 ONE”。這幾大核心論點甩出來,已經足以讓圈內圈外吵翻天。緊接着一句 盡顯老羅本色 的“做產品 (車) 的人大都是完全不懂產品的人”,儼然是幫理想汽車開一場錘子發佈會的畫風。

這時你不得不感慨:當初的錘子垮得越快、越徹底、越沒有懸念,羅永浩這個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獨臥孤城、雖敗猶榮的形象,反倒是豎得越穩越紮實了。 不是錘子和羅永浩錯了,而是消費者和整個世界都不懂。 那麼現在老羅站在了理想這邊,汽車的道理肯定也一樣。嗯,這次他又懂了。

理想的增程混動技術究竟該作何評價?爲什麼被李想視爲成功先例的日產就可以?爲什麼理想的增程混動就不盡如人意?先前我在 《電動車難逃一燒,但“理想”確實不夠理想》 裏講過了;“不懂產品”的專業汽車媒體中,也多少有一些站出來詳細講解,爲什麼這樣一套大電池+小內燃機、低能量密度電池+低熱效率增程器的增程混動系統,在一輛大尺寸 SUV 上沒有意義。所以這一次咱不細究理想這事兒。

比老羅尬吹理想 ONE 更有意思的,是那條微博下的評論中,第不知道多少次,炸出了近年來遍佈互聯網的“諾基亞黨”、“馬車黨”、“柯達黨”……

無所謂具體稱作什麼黨,這一學派的觀點你肯定聽過見過:

  • 傳統汽油車面對智能電動車, 就好比當年諾基亞遇上了 iPhone;

  • 現在汽油黨抱怨電動車不方便, 就好像當年馬車伕抵制汽車髒吵慢;

  • 智能與電動是降維打擊,傳統車企和老輩媒體人既得利益故步自封,自然看不懂也不接受。

大概是從 2013 年特斯拉入華那會兒起頭,再加上之後兩年互聯網造車和電動車興起,一年又一年,“諾基亞遇上 iPhone” 這個例子出現得越來越頻繁,彷彿人人都能給你上一堂手機歷史課好讓你以史爲鑑。諾基亞也是慘,隔三差五被人從墳裏挖出來鞭屍,像高考作文裏的陶淵明一樣氾濫成災。

這些獨具慧眼看透未來的使者們,彷彿個個都是 2007 年全倉蘋果的優秀預言家。

一年又一年,轉眼七年過去。當在老羅微博下再次看到“諾基亞黨”時,我突然意識到,七年時間,iPhone 都從初代進化到 iPhone 6 了,諾基亞都已經賣身微軟退出市場了,那些所謂的“智能電動車”歷經七年發展,現在如何了?那些唸了七年“汽油車是諾基亞”的人看到“諾基亞”們還在蹦躂,怎麼想?

就算咱不把 2013 當元年,從 2015 年算也五年了。iPhone 誕生五年 (2012) 是個什麼狀況?那一年 iPhone 5 發佈,iPhone 全球市佔率 25% 排第二 (比今天都高) ;那一年諾基亞份額僅剩 6.4%,剛剛扭頭與微軟合作做最後掙扎。同樣是五年,“車中 iPhone” 們活的怎樣?“車中諾基亞”們又活的怎樣?

拿諾基亞舊事來推演汽車行業,只能說明一件事: 不僅對手機行業完全不熟,對汽車行業的瞭解也膚淺。 連用來作爲類比的對象都不甚熟悉,卻如市井民科一般高談闊論一些人盡皆知的大話空話,只不過是因爲:“諾基亞”故事門檻奇低講起來容易,又能讓小白讀者們輕易看懂併爲舊世界將崩塌而高潮。

術業有專攻,現代人又忙得很,所以無論哪個領域,絕大多數外人肯定都是“不那麼懂”的,這太正常。人們沒有精力真的去發現和研究某段歷史的真實經過,卻樂於見到一個複雜的過程被極爲簡單的描述所歸納;樂於目睹一羣行業精英毀於原始而本能的人性弱點;樂於相信一家古板巨頭在新生創新面前一瞬間轟然倒下。

這些畫面太有史詩感,這些故事太具啓示意義,以至於沒有人能夠拒絕相信——哪怕這一切完全無法反映事實的全部和全部的事實。結果就是,將傳統巨頭比爲“諾基亞”,簡直是商業文章中的爽文標準素材,屢試不爽。

動輒以毫無根據的類比糊看客們一臉,是思考上偷懶和言論上不負責的表現。

1.汽車行業,壓根就沒有一個“諾基亞”

頭腦清醒的人會告訴你,汽車和手機,是不一樣的,這話我們後面還會接着聊。但先單說其中一點,汽車行業裏,首先就沒有當年諾基亞一般地位的廠商。都沒有“諾基亞”,何來“諾基亞重演”?

無論在哪個年代,汽車市場的體量都遠超手機。這導致汽車市場集中度遠低於手機行業,像手機市場那樣幾家大廠瓜分全球多數份額的局面,在汽車行業從未有過。2007 年 iPhone 誕生那年,諾基亞全球份額超過了 40%——這在汽車行業是不可想象的。剩餘的市場份額,也基本被摩托羅拉、三星、黑莓幾家瓜分殆盡。一直到今天,無論市佔率排行榜中的成員怎麼變化,佔據絕大多數份額的廠商總數,最多時也沒到兩位數,四家、五家纔是常態。

汽車呢?以中國市場爲例,2019 年市佔率最高的一汽大衆不到 10%;即便以品牌計算,南北大衆合計也不到 20%。前五名市佔率合計纔不到 40%,人們耳熟能詳的品牌少說也有十幾個,市場集中度與手機行業是天壤之別。所以大衆、豐田、本田、通用、日產、吉利……究竟誰纔是那個諾基亞?你該不會認爲,這麼多傳統巨頭會團結一心一起當諾基亞?

2.只見諾基亞死,不見三星 OV 活

沒有了“諾基亞”這麼一個靶子,“諾基亞黨”只能把巨頭們打包當諾基亞。然而這也是個悖論,當年諾基亞倒塌,惠及的可不只是蘋果和 Google。今天家大業大的 OPPO、vivo、華爲、三星,哪個不是當年跟在諾基亞身後的“傳統手機廠商”?

甚至,在諾基亞剛剛向着墳墓進發的開始階段,HTC、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LG、三星這幾家“傳統廠商”的反應可是迅速轉向 Android 智能機,和 iPhone 一道爲諾基亞之死添柴加炭。這幾家後來的宿命各自有別,但那是後話,與最初跟沒跟上智能手機大潮沒太大關係。傳統廠商,從來就不等於死亡。

如果你不熟悉智能手機發展初期的那段歷史,纔會很容易想當然的以爲,“iPhone 進、諾基亞退”,便是那幾年手機市場的全部。

3.當年的諾基亞,也並非一夜雪崩

諾基亞短短几年從老大跌至深淵,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手機產品的幾個特點:更新週期快、使用週期短、單品價格低 (相對汽車而言) 。在 iPhone 誕生前的諾基亞時代後期,Symbian 智能手機就已經形成了一年一更新的慣例。雖然多數消費者還是習慣 2~3 年一換機,但整體換機頻率加快的趨勢已經出現。而且那時的手機價格相對現在也較低,即便是旗艦機的價格也能讓用戶做到一年一換。

在產品一年一更新、用戶一年一換機逐漸定調的情況下,假如連續幾年踩錯了步伐,幾年前再大的優勢,短短几年後都會蕩然無存。今天的你還能不能活到明天,與你前天、大前天多麼風光毫無關係。

諾基亞首先是在電容屏已成大勢的背景下,仍堅持電阻屏+觸控筆,只不過在 iPhone 還很小衆的 2008~2009 年,5800 Xpress Music 與 N97 還是藉着品牌的慣性穩住了局面。然後是諾基亞抱緊 Symbian 系統不放,在非觸屏智能系統 S60 V3 基礎上發展出觸屏版 S60 V5,但隨着 iPhone 3G 和 3GS 搶佔市場、Android 手機橫空出世,越來越多消費者們意識到搭載 S60 V5 的諾基亞觸屏智能機,與 iOS、Android 這樣“正統”的全觸屏智能手機不可同日而語。

(MeeGo 被始亂終棄)

2010 年初諾基亞終於醒悟,推出了全新研發的新系統 MeeGo。但是它錯過的這兩三年,恰恰是蘋果 App Store 與 Android Play 應用市場迅速發展的時段,無數開發者已經被 iOS 和 Android 搶了過去。這意味着諾基亞要想靠 MeeGo 重獲新生,S60 時代躺着坐等開發者做 app 是不再可能了。時至今日,MeeGo 仍然被很多人視爲優秀的移動操作系統,不少人認爲彼時諾基亞若全力推廣 MeeGo 仍有翻盤希望。

接下來纔是真正的昏招,MeeGo 根本沒有得到發展壯大的時間。2011 年初諾基亞與微軟閃電牽手,諾基亞將全面轉用 Windows Phone,這意味着已經推出和尚未推出的 MeeGo 手機註定會是棄子。要知道在宣佈合作時,諾基亞第一款 MeeGo 手機 N9 纔剛剛發佈 3 個月,而第一款 Windows 手機 Lumia 800 還要等 8 個月纔會來。中間超過半年時間,諾基亞的潛在用戶們其實無機可買。這一輪自殺般的騷操作,奠定了諾基亞最終與微軟一起敗走智能手機的宿命。

接下來的諾基亞與微軟、與 Windows Phone 深度綁定,走向何方已經不再是它自己能完全左右的了。

從頭到尾,無論是全觸屏、應用市場、操作系統,諾基亞雖然都沒有第一時間做出正確決定,但其實很長時間內都還手握翻盤的機會。一次錯誤並不會全盤皆輸,但也扛不住諾基亞這樣一次接一次犯錯。另外回到本段開頭,手機產品本身生命週期就不長,那段時間又正趕上手機產品快速迭代,一兩代機型、一年半載光景,就足以決定一家小廠商的生死。像諾基亞這樣連續戰略失誤還能扛好幾年才倒下,已經是它基底深厚的體現了。

說這些最終還是要回到車。我們知道,傳統車廠的產品更新週期,一般是 5~7 年一換代,中間一兩次小改款。由於汽車本身的使用和更新週期長得多,整個市場的變化速度天然就慢,留給廠商的反應時間會更長。

所以像諾基亞那樣短短几年從天堂到地獄,在汽車行業發生的可能性幾乎爲零。首先是因爲產品迭代週期更長,積累出質變的所需時間更長;其次是要想像諾基亞那樣一步錯步步錯,其實也挺難得的。在汽車行業,一家巨頭直線走向衰敗的可能是存在的,只是說這條直線的斜率不會像手機行業中的案例那麼陡峭。汽車巨頭所面臨的衰落風險,更像是金融概念中的“灰犀牛”:眼看着慢慢滑向深淵,卻怎麼做也避不開。

4.iPhone 成了,纔不只是靠一塊屏

iPhone 是一個人人愛的例子,尤其是“大屏 vs 鍵盤”對決,講出來誰都能聽懂,還特有史詩感。

但事實是,iPhone 除了誕生之初佔了一陣子全觸屏的便宜,之後長達十幾年最終發展成今天這樣,分明靠的是蘋果全方位立體化的創新和攻堅。市場和地位是人家自己硬碰硬啃下來的,纔不是創造了什麼捷徑走。

所謂“智能電動車”的擁護者們,往往喜歡大幅簡化 iPhone 的成功史,把目光全聚焦在 iPhone 第一個用觸屏、革鍵盤的命。但別忘了,iPhone 誕生後僅僅一兩年,同樣全觸屏的 Android 手機就遍地開花了。App Store 也是同理,蘋果的創新搶得了先機,但持續不了多久就要跟後來的對手們硬碰硬。

在鼓吹 “iPhone 革命”的時候,他們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任何一代 iPhone,在手機產品的各項傳統科目中,都能進入第一梯隊甚至超越同期競品,越到後期這個現象越明顯。什麼意思呢?iPhone 4s 用上了視網膜屏幕和高素質的 800 萬像素攝像頭,而屏幕和拍照,在 iPhone 誕生前就一直是傳統手機的傳統科目。所以說 iPhone 能成爲標杆,一開始可能有全觸屏“先手”的助推,但很快就被追上來的對手拉平,而接下來,就是硬實力的硬碰硬了。

所以,你爲什麼會認爲所謂的“智能電動車”就可以單憑所謂“智能”取勝,而傳統汽車的傳統科目表現就可以被無視和掩蓋呢?今天我們評價一臺手機的各項標準,依然是屏幕素質、拍攝素質、處理器速度、存儲空間、系統優化……每一項都是 “前 iPhone 時代”就已經存在的,無論有沒有 iPhone 出現,都未曾改變也不會改變。

動輒類比手機,非蠢既壞,多數是蠢

爲什麼手機就是無法與汽車直接類比?一個最直接的原因:車,是一件大額消費品 。價值個把月工資的手機,和價值幾年工資的汽車,怎麼都不可能是一回事。

捫心自問,你一輩子滿打滿算,能買得起幾輛車?能換得起幾次車?對於這個星球上絕大多數人口,買車都是生命中一件大事,所以車子和房子纔是我國人民的頭兩大消費。價值更高,並且價值在生命總收入中佔比更大,意味着和手機這類數碼產品相比,汽車你必然要用得更久。

這不是汽車智不智能、電不電動、聯不聯網、自不自動所能改變的,這是你這輩子的收入總金額所決定的。除非新車市場價被普遍拉低到萬八千塊,否則不要跟我講什麼“汽車現在是電子產品是數碼終端”這樣的鬼話。是電子產品?行,那大家一年換一次車,錢從哪兒來?要按這個說法,毛坯房裏裝電腦,這房也算是智能終端。

脫離了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都沒得談,更別說車了。

在“一輛車生命週期長達幾年”這個無可改變的先決條件下,你就能意識到所謂“智能電動車”屠刀下傳統車企“諾基亞式死亡”,是多麼無厘頭的說法了。使用週期長,意味着廠商的產品更新週期也必然更長,否則沒有足夠消費者爲你的新產品買單,高頻的大幅更新也就無法持續。

所以汽車行業纔會有着 5~7 年一換代的慣例。更新週期是與使用週期相掛鉤的,消費者換車間隔越長,對應車型的更新週期也必須越長。所以汽車行業一個普遍現象是,大衆化車型普遍 3~5 年就會換代一次,而奔馳寶馬豪華品牌則是慣例 7 年一換代。因爲前者的消費人羣更容易走向消費升級,因爲後者的使用週期通常會更久。再往深了說,其本質是社會財富的積累分佈,財富金字塔越往上越難、人數越少。

在消費者使用週期綁定下,無論技術再怎麼發展,廠商的產品更新週期都不會發生質的改變。當然也許換代更新頻率會加快,比如以前 7 年一換代未來變成 5 年一換夾雜各種小更新,但汽車變成手機、一兩年一次大換代,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就像前面說的,除非有一天車價降到手機價。

在智能手機迭代最頻繁的年代,諾基亞也是經歷了幾代產品線接連失敗,一步對的棋都沒走過,這才最終走向衰亡。而在汽車行業,即便存在一個諾基亞式的“半壁”巨頭 (不存在) ,每一次戰略決策都失敗 (概率很小) ,也需要幾代產品、以五年甚至十年爲單位的時間長度,纔會走向一個諾基亞式的結尾。所以說汽車行業,諾基亞式的迅速潰敗是無從談起的。

(圖:東方IC)

哦,寫這些纔不是爲傳統車企撐腰。不會有諾基亞式迅速潰敗,汽車行業就是舒適區了?恰恰相反,汽車行業的節奏比數碼行業更慢,意味着這裏的很多變化都不那麼顯而易見,這裏的很多趨勢都是變化莫測。你也不知道現在海面上這些小水花,到底哪個最後會長成滔天巨浪,等你發現某個浪頭開始讓你眼紅,卻已經避免不了被它拍在沙灘上。汽車的使用週期和產品週期比數碼產品更長,意味着一旦你一步走錯,可能要等幾年後纔有第二次機會。

如果說當年的手機行業,考驗的是決策層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迅速做出正確決斷的能力 (反面案例像諾基亞步步走錯) ;那麼今天的汽車行業,考驗的則是決策者在不甚明顯又變化莫測的趨勢中,斷定其中正確方向並堅定向前的能力。

汽車行業不會出現諾基亞式的巨頭迅速隕落,但過十幾年後環顧四周,驚覺一些砸鍋賣鐵的破爛廠商,在十幾年前也曾是主流一線大廠,也是完全不值得奇怪的。事實上,在汽車行業,這種不那麼惹眼不那麼戲劇性的變化,未來會發生、以前發生過、現在也正發生着……它們不是諾基亞,它們自己就是另一種失敗的代名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