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25岁的男生拥有多少存款比较正常?

中国人爱存钱,俗话说“口袋有钱心里有底”。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消费水平逐步提升,许多人却仍是负资产状态,那么,到底有多少存款比较正常呢?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提出以下几点。

阶段划分:成年早期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并指出每一个阶段的社会心理任务。

他认为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矛盾,解决矛盾才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在25岁,正是青年期(20-25岁)过渡到成年期(25-65岁)的阶段,也是成家立业的初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男人逐渐有了社会上的定位和责任,并且开始独立生活,寻求稳定的伴侣和长久的工作。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广泛推广,大家离开父母走向社会,很多人的25岁都是从大学毕业过渡到社会大学的阶段。

因而,25岁的男生到底该有多少存款?这个就需要看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了。

一种情况是,没有上过大学,在中专或高中结业后,就出来工作了。

这种情况中,很多17岁左右的学生不得不提前进入社会,他们到25岁时,已经有七八年的社会经历了。

几年的工作积累减去平日花销及寄给家中的钱,最终能有5万元左右的存款。若是卡上余额太不尽人意,还会被人说成“败家子”、不成器。

另一种是,读了大学或高级专科学校的。到25岁也步入社会两三年了。一个职场新人在薪水方面往往不是很高,还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而且,相对于一二线城市的人们来说,收入低房租高是不争的事实。加上朋友圈的“人际关系往来”,相对于上文那些早步入社会的人来说,后进入的他们虽然是潜力股,但是却一直攒不下钱。

通常情况,他们的薪水都给了衣食住行,一二线城市的物质生活标准,远高于三四线城市。很多人进入一线城市三五年,都很难有一定的积累,因为生活开销远高于薪资收入。

物质的高压催生出很多月光族,他们毕业不久,却在大城市的物欲横流中迷失初心,把自己的薪水用于支付高昂的物质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被他们抛之脑后。

大城市的眼花缭乱,让他们在有薪水的基础上,还要背上“啃老族”的称号,才能维持生活开销。

那些选择继续深造、成为博士及博士后的人,虽然在学业上或者专业技能领域里继续进修,但最后往往是年纪到了二十九岁上下才进入职场工作。25岁这个阶段,就是他们负积攒的时候。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会逐渐过渡到自己的性别角色。“男人和女人”引发出性别不同,而产生的对应社会期望。

性别角色的特征性,又与社会角色分工密切相关。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25岁男性,在自己的生活品质得到了保证时,也会加入到社会角色分工,他们会慢慢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当代社会下,男性依旧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肩负着伴侣和后代的守护责任,在购房时,也比女方承担了更多的部分。

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男性应当有存钱的习惯,为将来做准备。

在当下,我们也应当鼓励年轻人投资自己、深造进修,为了突破工作“瓶颈”做积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花钱大手大脚、贷款欠账,年少不知愁滋味,老来空余悔不该。

合法延缓期

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顺顺利利,能够在25岁按部就班的走到稳定的岗位上。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缓期这个观点,是指人们不能够在青少年时期完全定位自己的成长方向。

他们大多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未来会有什么,又能干什么,只是在逃避现实,让自己的成长无限延期。

当下社会中很多迹象表明,合法延缓期还在不断往后推,28岁的年纪尚且还在质疑自己的职业定位,盲目的“东山再起”。

许多人在三十而立之年还是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很难拥有存款,多数依旧是“啃老族”,“打肿脸充胖子”的过着衣着光鲜、吃喝不愁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