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西話》丨太原:烽火中的色彩

太原:烽火中的色彩

作者:蔣 殊

太原的形勢,比北京更嚴峻。

閻錫山軍隊依然在城內死守。城外,也如1948年底的北平一樣,共集結了3個兵團、10個軍、36個步兵師和2個炮兵師,1300餘門火炮,連同中央軍委補充的15000名新兵和傅作義部改編的4個師,25萬人對這座城形成合圍之勢。各城門防控更加嚴苛。

1949年1月1日,18歲的戰地畫家李夜冰到了榆次,走進徐向前部隊的宣傳科。他是參加完解放牛駝寨戰役轉戰這裏的。

牛駝寨一戰,費了大周折。前後歷時20天,經過先後九次爆破,五次攻擊,耗用了兩千餘斤炸藥之後,終於炸開頑固的廟碉,奪取了牛駝寨。承擔牛駝寨作戰任務的是第7縱隊,也就是解放軍統一番號之後的第一野戰軍第7軍。這場戰爭讓他們付出巨大犧牲,有的營最後只剩下50餘名戰士。

1月1日的榆次,沒有一絲元旦氣息。當時這裏吹拉彈唱的戰士都有,獨沒有畫畫的,李夜冰就這樣被借過來。之後的春節,他和這些文藝戰士一起度過,共同喫完一大鍋熱乎乎的小米燜飯,定格下一生中一個獨特的年。

山西畫家李夜冰和自己的戰地美術作品

無須鞭炮。戰爭並沒有因爲年的到來而停下,李夜冰說,有時突然會恍惚一下,轟隆隆的炮聲就是噼裏啪啦的鞭炮。

槍聲,炮聲在猛烈一陣後,累了,疲軟下來,最終停下來。周圍立刻死寂一片。雙方的戰士,在歇息,在嘆息,也在摩拳擦掌。宣傳科的戰士們便適時拿出各自的武器,二胡,嗩吶,鑼,鼓,鏗鏗鏘鏘吹起來,奏起來,響起來。

這是家的聲音啊,是家門口大戲臺上的聲音啊,更是正月天鬧紅火的聲音啊。伴着這悠揚歡快的鼓聲琴聲,一定有戰士落下淚來,一定有戰士想到,一個姑娘在隊伍中,輕盈地舞動一條大紅綢。

沒錯。這些悅耳綿柔的鼓樂不僅吹給自己,彈給戰友,更要越過戰壕,飛過圍牆,送到對手耳朵裏。

聽啊,我們的戰士自會會心一笑,他們聽到奮進的號角。家的距離,越來越近了,他們的拳頭,握得更有勁了。而這聲音傳遞到敵陣,卻似利劍,似刀鋒,直指一顆顆本就支撐不住的心。

當然,每場戰爭中除了戰士的力量,還離不開百姓的支援。整個太原戰役期間,直接參加支前工作的第一線和第二線民工多達25萬人,民兵5萬人,參加運輸的牲畜2萬餘頭。民兵主要負責看管糧食倉庫和軍用物資,並擔任必要的看管俘虜及運送彈藥工作。民工除了運送物資,還要負責開山闢路等體力活。而無論民兵還是民工,關鍵時刻還要參加戰鬥。甚至遠在壽陽、陽曲等地區的羣衆都被全體動員,男女老少齊上陣。

戰地畫家李夜冰,就在這悠揚的鼓樂聲中,一張一張,一份一份,將在感人的一幕幕,畫在醒目處。

一邊是烽火瀰漫,一邊是色彩絢爛。

走過斑駁的街巷,仰首殘敗的城牆,一幅幅或溫暖,或激昂的圖畫,靜靜固守在原地,以灰色年代的明豔,咀嚼着曾經的疼痛與暖情。

作者⭐️蔣殊

● 太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文學院簽約作家

《映像》雜誌執行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曾獲“趙樹理文學獎”及《小說選刊》年度大獎。

散文《故鄉的秋夜》收入2014年蘇教版高中讀本。

朗讀者⭐️ 晨 浩

  • 原名王智敏。毛澤東形象特型演員、國家廣電總局播音員、主持人上崗業務實踐主考員、山西省朗誦藝術家協會理事、山西工商傳媒學院教授、太原廣播電視臺主任播音員。
  • 所播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血祭長空》獲得國家銀獎、山西省一等獎。音樂專題片“依依別離情”榮獲國家二等獎、山西省一等獎。並擔任榮獲釜山國際電影節、夏威夷國際電影節優秀獎、國家最佳影片提名獎的電影《不二》中的男一號演員。

• 本期文章素材來源於《1949,中國》

• 本期電影以及部分背景聲音素材來源於 央視《百戰經典》、 電影《尖刀》

原聲本期部分音樂內容來源於《國家》

本期朗讀原聲由晨 浩錄製

本期音頻製作 霍嘉瑋、劉剛

一個徵集

您喜歡錄音嗎?您想和我們一起分享山西的故事嗎?

錄製您自己的聲音,也許下一期節目裏就能聽得到!

錄製要求:

1、本期徵集和下期節目主題相關的錄音文件,即和山西有關的素材內容。

2、音頻格式爲mp3,音頻可爲無特殊音效的幹聲,也可自己加墊樂。

3、音頻時長不超過25秒。

您可以將自己錄製好的音頻發送至郵箱

[email protected]

我們將擇優發佈。期待您的分享!

編輯:劉聰

校對:原建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