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有點着迷玩平板,作業休息中間十分鐘也要拿起來玩一會兒,父母會去幹涉,制止她。但是家長還是希望她能自己有節制的去玩,我們畢竟有自己的事情去做,不能時時刻刻去關注着。

有的孩子家長盯着就好好做作業,家長不在就放羊;還有一些孩子平時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下課好好複習做作業,看上去很勤奮,很努力,但一到考試就是低分。

或者只是因爲家長讓學,孩子積極學習上進,小學時能夠取得優秀的成績,到了中學家長鞭長莫及,他們失去監督,成績迅速滑落。

我們是希望能夠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讓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從而主動的爲實現自己的目標有計劃的學習。當然可以是學習知識,也可以是學習畫畫、小提琴,只要TA喜歡,那TA的學習就會自覺、高效。

那怎麼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呢?內驅力到底是什麼呢?

我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正是這個問題,受益匪淺,想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

一、首先是成爲自己

每個人自己都是一個海島。

只有他首先樂意成爲自己,並得到容許成爲他自己,他才能夠向其他的海島搭起橋樑。

二、和世界碰撞

我們每個人活着,都需要用真實的自我與世界碰撞,形成自己的感覺。

這些感覺會不斷匯聚,形成一個核心的自我感受,從而有了做自己的體驗,併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驅動我們在“成爲自己”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三、堅持自我

在成爲自己的道路上,不隨波逐流,也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堅持自我。

四、自我修正

體驗纔是最高的權威。

通過體驗去檢驗一個人的謬誤,從而使他得到自我修正。

那些被允許成爲TA自己的孩子,往往會有一股向上的內驅力,專注而執着地追求心中的目標。

說到這,我忽然想起中央電視臺《回家喫飯》中有個天津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畢業後放棄自己的專業,跑到星級酒店跟着大廚學做菜。

他說他從小就喜歡做菜給別人喫,長大了想做個廚師,把食物做成美食,看到別人津津有味的享受着美食,他特有成就感,滿足感。

但是他父母感覺做廚師不如考個名牌大學,做個工程師更有前途。他聽從父母的安排努力考上了天津大學,但他不快樂,不想做空心人,最後他還是根據自我感受的指引,放棄了天津大學的專業,做上了廚師。

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讓TA爲自己的奮鬥目標主動去努力,能體會艱辛,也能體會滿足與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