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即一般所稱謂的 “失眠”,是指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爲特徵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爲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古代文獻中亦有稱爲“不寐”“目不暝”“不得眠” 等。本病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倦,思慮過度,大病、久病後等多種致病因素長期影響所致,導致陽盛陰衰,陰陽失交。西醫學的神經官能症、 更年期綜合徵等以不寐爲主要臨牀表現時,可參考本篇內容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本病的辨證要點當先辨別虛實。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爲肝鬱化火;脘悶苔膩而不寐,多爲胃腑宿食,痰熱內擾;心煩心悸,頭暈健忘而不寐,多爲陰虛火旺,心腎不交;面色少華、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屬脾虛不運,心神失養,心脾兩虛;心煩不 寐,觸事易驚,多屬心膽氣虛。治療原則當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安神定志爲原則。實證瀉其有餘,如疏肝瀉火,清熱化痰,消導和中;虛證補其不足,如益氣養血,健脾養心,補益肝腎;虛實夾雜者當先去其實,後補其虛,或補瀉兼顧。在此基礎上配合養血安神,鎮驚安神,清心安神等安神定志之法,另外還要配合精神治療。

一、肝鬱化火證

本證主要症狀如下: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伴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乾而苦,不思飲食,便祕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症析:因惱怒傷肝,肝鬱化火,上擾心神,則不寐;肝氣鬱結,則胸悶脅痛;肝氣犯胃則不思飲食;肝鬱化火犯胃,胃熱則口渴喜飲;火熱上擾,則口苦,目赤,耳鳴;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皆爲肝鬱化火之徵象。

治法:疏肝瀉火,鎮心安神。

常用處方:龍膽瀉肝湯(有成藥,龍膽瀉肝丸)、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羚角鉤藤湯等。

二、痰熱內擾證

本證主要症狀如下: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噯氣,伴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症析:因宿食內停,土壅木滯,肝鬱不舒,因鬱致熱,痰熱上擾,故不寐心煩,口苦目眩;痰熱鬱阻,氣機不暢,胃失和降,則頭重。

治法: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常用處方:黃連溫膽湯、清火滌痰湯等。

三、心脾兩虛

主症: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頭暈目眩,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症析:因心脾兩虛,營血不足,不能奉養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 生不寐、多夢、健忘,醒後不易入睡;血不養心則心悸;氣血虛 弱,不能上奉於腦,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心主血,其華在 面,血虛不能上榮於面,所以面色少華,脾氣虛則飲食無味;生化之源不足,血少氣虛,故肢倦神疲;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屬於心脾兩虛之徵象。

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常用處方:歸脾湯(有成藥,歸脾丸)、甘麥大棗湯等。

四、心腎不交證

主症: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痠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乾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症析:腎陰不足,心腎不交,水火失於既濟,心腎陰虛,相火上炎,擾動神明,則心煩不寐,心悸不安。腎陰不足,腦髓失養,相火妄動,故眩暈、耳鳴、夢遺。腰爲腎之府,腎陰虛則腰失所養,故腰痠。舌質紅,少苔,脈細數,均繫心腎不交之徵象。

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常用處方: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黃連阿膠湯等。

五、心膽氣虛證

主症:虛煩不寐,觸事易驚,終日惕惕,膽怯心悸,伴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

症析:心膽氣虛,痰濁內擾清竅故心神不安,不寐多夢,易於驚恐而心悸,氣虛則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質淡,脈弦細,均繫心膽氣虛之徵象。

治法:益氣鎮驚,安神定志。

常用處方:安神定志丸、酸棗仁湯、十味溫膽湯等。

本文摘自《中醫腦病方藥應用》,如需照方抓藥,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