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北宋,話題可以說是絡繹不絕,其中的大人物,也是歷史上罕見的集中。北宋時期的文官,頂着不落的光環,在百餘年間的歷史中,徹底改變了以往歷史的種種。

趙家開國兩兄弟的殷切希望,在他們倆人在位時並沒有太多的變化,“杯酒釋兵權”之後,不過是將開國功臣的權利收回,卸甲歸田過富家翁的日子,而領兵打仗的任務,基本還是規劃到武將手裏,像曹彬、潘美等人,依然是鐵打不動的主將人選。

但一個大人物的出現,結束了以往的一切,他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挽救了北宋的危難時局,也徹底的讓武將成爲戰爭的配角。他便是宋朝名相寇準,澶州一戰,青史留名。

寇準(準),字平仲,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渭南人士。宋太宗時期考取爲進士,歷任大理評事、知縣、殿中丞、推官等職,太宗後期由於敢於直言不諱,升任樞密院直學士、給事中等要職,面對太宗晚年立儲的疑惑,寇準抓住時機,助襄王得到太子之位,儲君得立,天下安定,寇準在這其中,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

寇準石像

公元1004年,太宗皇帝駕崩,真宗皇帝登基,但在遙遠的北方,一個強大的民族正在虎視眈眈望向中原,遼國在蕭太后的主政下,國力強盛,文武官員也是精英輩出,在北宋新君還沒坐穩皇位的時候,突然發動契丹大軍入侵宋國,大宋邊境風聲鶴唳,多股大軍幾次拼殺,在澶州之地,宋軍阻截住了來勢洶洶的契丹大軍。

此時的宋朝內部也炸開了鍋,在右相王欽若等投降派的建議下,真宗皇帝幾次想丟下開封,躲到南方去。這時,名相畢士安力推寇準入相,來抗衡其他投降派的勢力。

即位初,真宗皇帝未招這個擁立自己爲帝的功臣爲相,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素來脾氣耿直的寇準,他也是畏懼三分,爲了讓自己省心,他把寇準放到了一邊,而挑了一些聽話懦弱的大臣,組成了丞相小團隊,但這次突發的事情,讓他沒了主意,猶豫再三的真宗皇帝做出了改變北宋命運的決定,宣寇準入相,以定對遼方略。

改變歷史的人登場了,他的出現,讓投降派徹底的失勢,在他那充滿渭南口音的話語裏,逃亡南方,絕對是自取滅亡的途徑,北方地區若是失去,南方又豈能無恙,如今唯一的辦法就是御駕親征,提高宋軍士氣,北方契丹必然大敗而歸。

這時的真宗皇帝可坐不住了,投降派也開始了添油加醋,說寇準居心叵測,不顧皇上死活,但寇準引經據典,在大堂之上怒斥這些官員,將投降派駁斥的體無完膚,最後生生的拉上真宗皇帝,趕往澶州的前線。

被趕鴨子上架的宋真宗,哪裏見過戰爭的殘酷,作爲龍子龍孫裏的乖寶寶,在澶州城上看到了真正的屍山血海,早就是膽戰心驚,如果不是強硬的寇準在旁邊,他沒準兒真就會一走了之。沒辦法,壞人做到底,他忙拉着皇帝去慰問士兵,一邊撫慰真宗即將崩潰的內心,一邊藉着真宗的人情,對前線官兵犒賞嘉獎,三軍將士在皇帝親臨後,就如打了雞血,奮勇殺敵,硬是把契丹士兵的猛烈攻勢打壓了下去。

而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情,徹底的打亂了蕭太后的部署,一次攻城戰後,遼軍主將蕭撻凜被宋將張瑰射中額頭,不久便嗚呼哀哉了,遼國失去三軍主帥,軍心浮動,蕭太后在考慮再三下,決定與宋國議和,至此遼宋之間有了緩和的跡象。

歷史上對澶淵之盟的描述有很多種,多是出於對給遼國歲幣的問題上,但對於寇準在這次戰役中的描述,出奇的統一,這不得不說寇準絕對是此次戰役的轉折點,他的出現,挽救了時局,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名號。

也許寇準不是道德君子言下的完人,在他身上的傳說,也是多不勝數,兩次入相的失敗後果,也成了他人生裏悲哀的遺憾,但其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能在國家危難之刻,勇於承擔責任,敢於正視現實,敢於拔刀亮劍的精神,是我們應該記住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