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國人對土地有一種深厚的情節,那是在以前,曾經的小農社會。改革開放後的今天,作爲中堅力量的年輕人沒有幾個願意回到農村種地的,因爲種地辛苦而且髒且回報週期長,那麼以後誰來種地呢?

80後,作爲社會的中堅力量,父輩們都外出打工,所以80後這一代人幾乎沒有多少土地情結,現在的農二代,要麼去城市做生意要麼沿襲父輩的老路進程務工,也不太願意種地。

而90後呢,年輕,作爲新生代,成長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這一代的年輕人幾乎都不會種地,甚至對於許多種地的工具都不認識。

而中國有14億人口,爲了糧食安全,如果不種地怎麼養活這麼多人口呢?大家都拈輕怕重不願種地,那麼沒有糧食基礎保障,國家談何騰飛復興呢?

其實現在在農村,種地已經開始小規模的集約化了,這也是因爲許多農民不願意種地,勞動力跟不上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社會勞動結構的變化導致,我們已經不是勞動密集型國家,要逐步變成器械化集約化國家。

所以80後和90後不種地也沒關係,未來會有大量資本進入農業市場,進入農村,將農業也產業化,諸如去年的土地確權等情況,就是在爲以後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行鋪墊。

一、農業種植大戶

現在有許多新農人依然沒有放棄土地,這些新農人就是種植大戶,他們將附近村民不願種植的土地全部流轉承包下來,大批量的種植,擴大規模。且有糧食補貼、機械補貼加上購買農業保險,這部分新農人將是一些農民的代表。

二、

公司種植

現在農村人不種地,但是許多公司卻願意種地。各個地方都有品牌農業公司,規模巨大,他們無論在科技還是經驗方便都非常豐富,所以不少公司都幾座山幾座山的承包基地種地。

諸如醫藥公司會種植藥材、畜牧公司會養殖、咖啡公司會種咖啡、各種大豆、菜籽、玉米更是有不少公司負責種植,還有大米穀物等。這些公司將在未來是主要力量。

三、村集體種植

還有一種模式,估計就是以村爲單位進行集體種植, 一些村子條件比較好,村幹部能力強,會進行模式探索,而且國家非常鼓勵。很可能在未來也會出現華西村這樣的模式,村集體發展農業或者其他產業,村子形成一個單位,人多力量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