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8歲,她64歲,我主外,她主內,俺們倆分工明確,就比如這田裏的玉米,掰玉米棒子都是她的事兒,我也就幫忙推個車子而已,今天把玉米棒子掰好,明天一早,就由我拉到城裏去賣,她自個在家忙碌其它的活兒。”在亳州市華佗鎮六里井村,正在玉米田裏掰玉米的徐加祥大叔這樣向筆者介紹。

夫妻倆搞農業生產,雖說分工明確,但大熱的天氣,特別是午後,穿着汗衫站在樹蔭下也會汗流不止,何況在濃密的玉米田裏勞作呢?然而,大嬸穿着厚厚的衣服,頭上還戴着帽子,在玉米田裏鑽來鑽去的感覺,肯定不是什麼好滋味兒。

而徐大叔就站在那裏,手扶着裝玉米棒的獨輪車,根本沒有伸手幫忙的意思,這樣的“男主外女主內”式的傳統夫婦,如今在農村可不多見了呀!

在農村長大的朋友都知道,大熱天在玉米田裏鑽來鑽去的滋味兒可不好受,玉米田裏不但悶熱,玉米葉緣上的倒刺,時刻都能把裸露的皮膚刺得又腫又癢又痛,小時候,掰玉米雖然不累,但依然被評爲最怕乾的農活之一,怪不得大嬸大熱的天氣依然全副武裝,不知道輕鬆站立的徐大叔,可理解到大嬸的感受呢?

不過,對於種植,徐大叔倒是說得頭頭是道:“我種植的這種玉米是糯玉米,你看看,這個頭是不是很大,剛上市的時候,能賣1.5元/根,現在雖說糯玉米大量上市,行情開始下跌,但我家的玉米棒個頭大,依然能賣1元/根,即便賣到最後,一畝糯玉米,3500元的收益是有保障的。”

據瞭解,在華佗鎮六里井附近的幾個村子,當地農村人都有種植糯玉米的習慣,由於離城市較近,收穫的糯玉米可以及時賣掉,也總能把握住行情,畝收益也相對穩定。

對此,大嬸補充介紹說:“有人說,糯玉米那麼賺錢,收益是普通玉米的三倍還多,爲啥你們不擴大種植規模呢?說這話就有些想當然了,說明他根本就不瞭解糯玉米的情況,我倆專業在家搞種植,也才種植了2畝多,糯玉米行情再好,你賣不出去,照樣不值錢,這意思你懂嗎?

地頭的電動三輪車看到了吧,每天我們都是下午採摘一車,第二天要半天才能賣完,如果種植過多,銷售就成了攔路虎。

玉米收穫後,我們種植的是蘿蔔,夏季種植蘿蔔,畝收益可達5000元以上,比起秋季常規種植,畝收益依然是三倍以上,這就是利用種植技巧和時間差來提高土地效益的小妙招。”

徐大叔夫婦原本是當地菜農,由於種植蔬菜比較繁瑣,也比較累,隨着歲數的增加,體力和精力都跟不上了,特別是徐大叔,更是多種疾病纏身,做些相對輕鬆的銷售工作還可以,但田裏的農活,基本上不允許再插手了。

這也是爲啥老伴兒拼命幹活,他卻袖手旁觀的原因。對於農村老人來講,種植二畝糯玉米,竟然賣出了蔬菜的效益,再加上蘿蔔的收益,一畝土地忙碌多半年,也能獲得8000元以上的收入,關鍵是,這兩種農作物投入成本都非常低,能取得如此高的收益,主要靠的是種植戶的智慧和勤勞所得。

對於他們這種種植方式,你覺得可以借鑑嗎?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