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原產中國的北方水果,莫過於桃、杏、李,這三種水果在我國的栽種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詩經》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又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可見桃李在先秦時代就是大衆所喜愛的水果了。至於最早什麼時候有的杏,還不清楚,只知道杏也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源自齊國大夫的采邑名,想必那裏曾經杏林密佈。80年代之前,還有不少人取名“紅杏”、“杏花”之類,然而如今在超市裏卻很少見到有杏子售賣。

河南省嵩縣的翟師傅18歲就開始侍弄果樹,20畝的果園裏,產量最高,給他帶來收入最少的,就是杏樹。近日,作者來到位於庫區鄉安嶺村的果園裏,翟師傅正在給一種叫做“德國黃”的李樹噴灑防蟲藥,一邊的杏子都已經成熟了,卻沒心思管理。

翟大叔告訴作者:18歲那年初中畢業,生產隊派他到村裏的果園看管果樹,一干就是30多年。剛開始品種比較單調,主要是蘋果和杏,隨着不斷學習農林科技,現在的果園進行多樣化經營,有黃杏、李子、蘋果、草莓等品種。安嶺村在山丘之上,雖然站在果園就能看見海一樣的陸渾水庫,卻沒有水進行澆灌,村裏打了一口深井,用於澆地,每個月給果園的只有3天時間。

給果園灌溉的時候,徹夜不睡覺是常事。每年初春果樹開花,5、6月份水果成熟,都需要澆灌,3天的時間,還不單是翟師傅一家需要澆灌果園,能用的灌溉時間其實只有一天一夜。“現在根本不敢海灌,就是扒個坑,一棵樹給一坑水,顧住命。幹這個,也是看老天爺心情喫飯,風調雨順了,產量能上去,價錢上不去,遇上倒春寒、乾旱,就別提了……”翟師傅說。

翟師傅的杏子是每天下午採摘,夜裏送到縣城的水果批發市場,自己很少在街上擺攤銷售。“娃子們也說不叫我幹這個,我都幹了30來年了,沒掙到啥錢,看果園只是比種地強一些,跟出去打工還是沒法比的。咱50多的人了,沒出去過,也不知道能幹啥,在家有個事幹着,總是不着急。”孩子們有時候通過手機發布一些果園裏的消息,這兩年開始有人找到園子裏自助採摘。

“城裏人能來咱園子裏自己摘,我是非常歡迎的,喫的免費,帶走的再上稱稱,價錢嘛,得比城裏頭便宜最少一塊錢吧?先不先不用我摘,就省了不少功夫錢。”由於果園在村子後面的山上,不太好找,目前來園子的人也還不是很多。園子裏杏樹還有不到100棵,因爲總是不能掙錢,可能會慢慢淘汰。

果樹下面掉落了一地杏子,翟師傅告訴我們:“今年開春後又冷了幾天,加上前半個月下冰雹,對果子有不小的影響。掉了的都不要了,現在也沒空管它,等果子賣完了,撿撿還能要點杏核。”說起來園子裏的水果,翟大叔告訴作者:杏子是最不好賣的,容易落果,價格還便宜,賣不過國外改良過的蘋果和李子。

翟大叔果園裏還引進了“美國富士”蘋果和“德國黃”李子,因爲競爭對手不多,近幾年的銷售價格還算不錯。翟大叔有些不理解,自己小時候家家戶戶門口栽杏樹,爲啥現在杏樹越來越少了,還是賣不動?你有多少年沒有喫過杏子了,對翟大叔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