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人子女,自己終究也要做父母,不要小看這個做父母,其實其中含有大學問。爲什麼有些家庭就很和睦,而有些家庭就顯得雞飛狗跳,其中緣由就是有些做父母的他們不知道怎麼做父母,不知道怎麼與兒子兒媳、女兒女婿相處,所以就導致關係有裂痕。

特別是孩子成年以後,做父母最爲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放手,學會放寬心態,特別是這三件事不要去做。

第一、不要插手兒女的家務事

兒女成家後,父母了卻了一個大大的心願,於是,一個家,變成了兩個家,父母是一家,兒子兒媳是一家,雖然同屬一個大家庭,但很多事情,和以前不一樣了!

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的話,都是該聽一聽的,畢竟,他們走過的橋比我們走過的路還多,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父母的話,還是有點道理的!

但當兒女成家後,自己也成了別人的父母,此時,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決定了,畢竟是成年人了!

而作爲年老的父母,此時,也不要再像以前那樣,什麼事情都要管着兒子,什麼事情都幫兒女做決定,因爲,兒女長大成人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家庭,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爲人父母的,就少摻和兒女的事,免得招人怨恨。有時候,兒女的家務事,父母一說,導致他們就吵架了,把矛盾或者情緒擴大化了。兒女成年後,作爲父母,要懂得“少管閒事養精神”,兒子和兒媳做什麼,就讓他們去折騰吧,不要阻止他們,也不要過分鼓勵他們,尊重他們的想法。

第二、儘量不要與兒女們住在一起

很多人退休以後,就希望與兒女們住在一起,覺得兒女們在身邊也感到心安,但是其實要知道,在自己身體條件還好的時候,儘量不要與兒女們住在一起。

很多家庭關係的緊張其實就是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關係沒有處理好,所以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矛盾。

比如:生活上的小摩擦、子女在教育觀念上和自己的衝突、甚至不能體諒子女在生活工作上的雙重壓力,導致家庭各方的矛盾越來越大。

生活習慣中,最常見的就是飲食和起居。老年人口味偏清淡,喜歡養生,特別是有三高的老年人,在飲食上面更加小心謹慎。

而年輕人則截然相反,高興了就在家喫,不高興了就下館子或者叫外賣。他們喜歡火鍋、啤酒、炸雞、燒烤、小龍蝦……更加註重的是美味,好喫纔是王道。

作息時間方面,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區別就更加明顯了。老人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而年輕人通常都是夜貓子,好像都有晚睡強迫症。兩者之間的作息時間實在是太大了。

消費觀念上,老年人都是從艱苦歲月過來的,以前一分錢恨不得都要掰成兩半花,甚至爲了買到便宜的菜跑好幾個菜場去比較價格。在老人的眼中,不能鋪張浪費,勤儉節約纔是美德。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卻並不是這麼想,他們想的就是掙得多就花得多,甚至還超額消費,自然與老一代觀念不一樣。

而在教育上,現在很多夫妻都是雙職工,如果和老人生活在一起,那帶孩子的責任就落在了老人身上。

老一輩對孫子輩,往往都是格外寵愛。而年輕人的教育觀念則不一樣,有的年輕人覺得孩子可以打罵,但是老人是一萬個捨不得,年輕人注重孩子的升學和學習成績,但是老人總在給孩子減負,生怕孫子輩身體累垮了。這其實都是容易引發矛盾的地方,所以只要身體健康,其實沒有必要與兒女們住在一起。

第三、不要把所有的錢都給兒女,自己要有存款

其實作爲父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積蓄,但是重要的是,一定要把這積蓄攢在自己手裏。

但是有的父母,六七十歲了,看到兒女有困難,就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支持兒女,這樣的做法,要是兒女孝順還好,但是有些兒女不那麼孝順,他們不一定會感激父母,反而覺得父母這麼做實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有的父母生了幾個兒女,他們還會互相比較,覺得自己拿少了,懷恨在心。

要知道,人老了,免不了有病痛,如果這時候,自己拿不出錢來,那麼就要求兒女給錢,但是兒女的錢,往往自己無法做主,要看媳婦和女婿的態度。你看病,都要看臉色,估計這時候你心裏不好受啊。如果你們老兩口自己有錢,就不會有這樣的難受了。

而且要是有自己的積蓄,還可以常常去旅遊,還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有了存款,人才有底氣,萬一兒女不管養老,自己還可以請保姆。所以人老了,還是要攥緊自己的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