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山西永济任阳乡举办了蘑菇种植培训班。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十年代,乡亲们特别渴望尽快富起来,学科学养殖种植的积极性颇为高涨。任阳乡附近就是笔者所在的三线铁路工厂,农产品在这里有一定的市场。当时蘑菇已经摆上了许多人家的餐桌,但我实话实说,八十年代之前我几乎没正经见过,只是在小说《林海雪原》中看到“蘑菇老人”采蘑菇的叙述,或者在潮湿的地里看过“狗尿苔”,我家人怕花花绿绿的蘑菇有毒也没敢吃过。

学员中有年过六旬的老农,还有十几岁的小青年;有抱着孩子的大嫂,还有解放军的现役战士。当时部队特别重视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使军人不但能打仗而且掌握一些生产的技能。这些军人复员后,由于大都有养殖种植的本领,加上比一般人多了些的见识,大都日子过得还可以。老农们听讲特别用心,但他们由于文化低,学起种植技术比较吃力;年轻人有文化接受能力比较强,他们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大家都希望靠劳动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为乡亲们讲课的王老师是我们厂的一位干部,他是1956年入伍的飞行员,后来在空军12航校做教官,1969年转业到了工厂参与了建厂的艰苦劳动。他善于学习干一行爱一行,在和乡亲们的接触中发现多数乡亲们空有一身力气却致富无门,于是就研究了蘑菇种植技术并传授给了乡亲们。对于一位能教战斗机飞行的教官来说,掌握蘑菇种植技术不是太难的事,他讲的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受大家的欢迎。图为王老师正在蘑菇房里讲课。

学习班设在昔日乡里的农业机械站里,那时的农机都是集体所有的。改革开放后这里开始闲置起来,此时王老师在这里指导乡亲们种蘑菇把这里的房屋充分利用了起来。背景过去的储油罐当时还在,但可能已经没有太大用场。乡亲们老人穿着中式对襟外罩,女子们穿着方格子上衣,男子们戴着解放帽,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农技站的围墙是用土夯起来的,这在六、七十年代北方非常普遍,笔者上学时学校的围墙就是土墙,我曾目睹了师生们筑墙过程。

农技站里的杏花开了,和乡亲们种植的蘑菇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学员们在这美不胜收的环境中透过显微镜仔细观察着微观世界的奥秘。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掌握了新的技术就等于找到了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当时农村有万元户之说,他们大都是致富的带头人。现在大家可能觉得万元户算什么,可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再说当时的一万元要相当于现在多少元?笔者简单算了一下,这些钱当时在我们县城里至少能买20座小院子。

这位青年背着的人造革挎包在当时很是时髦,从印着的字分析估计是上海制造的。笔者当时仅有一个当兵时发的帆布挎包,记得到上海出差还专门找朋友借了这种人造革挎包,不幸还被小偷在包上用刀划了一条口子。现在手机微信支付彻底断了许多小偷们的财路,所以用刀划包的事也少了吧?言归正传,学员中的女青年很是不少,种蘑菇、卖蘑菇劳动强度不是很大比较适合她们。我妻子的同学就常在我们厂里卖蘑菇,当时没少吃她家中的蘑菇。

当时大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在农村一般用28型的自行车,它的后座多了两根支架,可以载更多的货物。乡亲们可以说把它的功能用到了极致,笔者常看到乡亲们载的筐子有一大堆,简直可以和小拖拉机有一拼。我今天在写作时仔细看了这张照片,发现了我的凤凰18自行车就在前面,这辆1981年我买的自行车曾到县公安局打了钢印,还发了“执照”。现在乡亲们若要参加类似活动,估计大都是电动车、摩托车甚至是小汽车。

35年过去了,当年这些学员们不知现在状况如何?学好蘑菇种植技术不见得就能够致富,即使生产出上好的蘑菇也不见得就能卖上好价钱,决定市场的因素太复杂了。但通过这次学习,总是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增加了见识,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多了一些筹码。笔者2017年从媒体上看到这位可敬的王老师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0岁,他生前曾要求捐出眼角膜并把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他高尚的品德令人敬仰,他的音容笑貌永远长留在大家的心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