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谈史书

朱元璋作为草根逆袭的皇帝代表,对于权势之争最有发言权,他原本是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小乞丐,在浴血奋战中逐渐夺得权势,步步为营、登上了高高在上的皇位。在注重血脉传承、家族继承的封建社会中,朱元璋可以打破传统奋斗之路,这种魄力可谓史无前例。

朱元璋生性多疑、拥有天下的他兢兢业业,是当之无愧的“工作狂”,因为深知皇权的来之不易,所以他对阶级思想、管理细节颇为在意,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在阿谀奉承的官场中,朱元璋软硬不吃,看他对官员什么要求?

为朱元璋做事的官员个个小心翼翼、生怕一句话就引火烧身;为朱元璋伺候的宫女个个谨慎细微,生怕一个“逾越”之举就被赐死。伴君如伴虎说的大概就是朱元璋这般帝王,上有达官贵人胆战心惊,下有贫民百姓心惊肉跳。

众人皆知朱元璋的严酷,他发明的一些酷刑在民间颇有威力,很多人对朱元璋是又爱又恨。爱他的一心为公、恨他的喜怒无常,这么一个热爱工作的皇帝对佛教也有着较为矛盾的态度。这种矛盾曾为难了一座寺庙的方丈,若不是方丈反应机智,整个寺庙之人恐怕都面临性命之忧。

1378年,朱元璋决定出宫拜佛,常年居于宫中批改奏折,朱元璋也需要看看自己打下的大好河山,听闻自己臣民的喜怒哀乐,听闻佛教盛行,于是就想接地气地参佛。

陪同皇帝参佛本因该是很多臣子乐做之事,这是升官加爵的绝好机会,但朱元璋软硬不吃、更是厌恶阿谀奉承之人,所以陪行的官员一路都不敢言语。

在信奉神明的封建社会中,朱元璋命运由己不由天?看他对大佛什么态度

在到达寺庙之后,寺庙方丈率领和尚前来迎接。看着慈眉善目的佛像,朱元璋想到自己曾经为求生而被迫为僧的生涯,众人皆知朱元璋的过往,谁都不敢提及过多、生怕忤逆君上、人头落地。

朱元璋感慨万千,在他的认知里,成功全部都是来源于自己的不懈努力,百感交集时,他问方丈:“朕需要下跪吗?”短短六个字令在场的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方丈身上,方丈如果说下跪,那是藐视君上、视为大不敬,按照朱元璋的行事风格,那可能就会被用到酷刑、整个寺庙的人估计都要陪葬。

如果说不跪,那就是对佛的不敬,朱元璋会认为他信仰不定、也会厌恶之杀之。要知道相对于惘视礼仪,朱元璋更加痛恨言行不一之人。

左右为难之际,方丈突然回答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众人没想到看似普通的方丈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个“在佛”和“过去佛”乃是引用了《归田录》中一个主持的回答。方丈把朱元璋比喻为现在佛,现在佛和佛祖地位相同,不用参拜。

听到这个回答,不仅是众臣暗暗叫好,连朱元璋都颇为满意。德高望重的方丈不仅是他把他比作佛,满足了身为皇帝的虚荣心;也将其和明君赵匡胤作比较,意在突出他的圣明。

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付出能够被认可,朱元璋身为凡人也不例外。他勤于朝政,日理万机,过着宵衣旰食的生活、承受无人之巅的孤独,把他比作现在佛既是对他辛勤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他身份地位的赞赏。

方丈机智救场,众人暗暗叫好,朱元璋的狠厉是吹毛求疵还是没事找事?

看到朱元璋满意神态后,众人松一口气,寺庙的和尚更是欣喜不已,要知道,就在方丈说话前,他们的命运就和方丈紧密相关。

参佛事件令众人感慨不已:身在宦海起伏的官场,和严于律己、要求严格的朱元璋相处几乎就是一种生命的修行,朱元璋为人苛刻,能够在其手下安然无恙的存活着实需要过人能力。

参佛其实就是朱元璋在回忆自己的人生,如果佛能保佑天下苍生,他也不至于在童年食不果腹、颠沛流离,他选择不跪佛其实就是对命运的宣战。他的狠厉大抵是因童年所受之苦,他的疑心是因一路的拼搏不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