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清政府向美國派遣留學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批海外留學生。

甲午戰爭(1894年)後,留學熱有了新的高潮,根據清政府的規定,通過考試的留學生可以獲得全國的身份,按專業工作。

1898年,日本清朝大臣文雄致信清朝首相:“日本願意爲清朝培養200名留學生,費用由日本政府支付”,當時清朝政府聽聞後非常高興,自此,清朝留學生赴日留學成爲一種趨勢,尤其是日俄戰爭後,清代赴日留學生數量驟然增加,日本政府也採取歡迎清朝留學生的態度,千方百計地吸引和接納他們,即使在當時,美國和其他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也不願意給清朝學生講授軍事科目。

據統計,從1900年到1931年,我軍軍士學校爲清、民國培養了1278名軍事將領,其中許多後來成爲抗日戰場上的主力將領。

除生活費外,日本政府對清朝留學生的補助還包括學費、差旅費、醫療費、喪葬費、講壇費、團體集會費等,到1936年,日本在中國留學生身上的花費已超過400萬日元,當時,中國學生不僅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補貼,而且許多學生還簽署了一份保證書,保證他們不會忘記日本的恩典,盡最大努力對中日友好。

日本的“心死了也不會死”,但爲什麼要爲清朝培養留學生,特別是軍事將領呢?

其實,日本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首先,日本當時的軍事實力可能無法迅速打敗整個中國軍隊,即使我們能夠僥倖逃脫,許多事情,如掃蕩,駐軍和公共安全,將耗盡日本的國力,一言以蔽之,以當時日本的人力物力,要想立即吞下中國,先不說是必要的,實際上,這也很困難。

第二,當時世界上有許多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他們在中國也有很大的殖民利益,他們不會坐視不管,任由日本單獨吞併中國。

因此,日本一方面把發展中國商品市場作爲主要的贏利手段,另一方面大力培養親日人員,通過政治手段獲得最大的殖民利益。

特別是對學習政法的留學生,日本精心培養,使這些人回國後,在各方面都能跟上日本,聘請日本顧問,與日本人有共同語言,使日本在各種外交活動中不斷獲得各種合法和非法的政治利益。

培養留學生學習軍事的目的,不是爲了將來召他們回去抗日,他們計劃這麼做,首先,如果留日學生掌握了中國軍隊,日本軍火商就會有市場;其次,如果留日學生掌握了中國軍隊,中國在軍事體系中將與日本擁有同樣的話語權,中國聘請日本軍事顧問改善的可能性很大,中國的軍事和政治會受到日本的一定影響;第三,留學日本的學生可以掌握中國軍隊,而中日結成軍事同盟對付美、俄等白帝國主義國家的可能性必然增加。

當然,也有一些課程,如高級軍事指揮課程或關鍵軍事技術課程,是禁止中國學生參加的。

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日本吸引中國學生、培養親日勢力的努力確實相當有效,在後來的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大量的親日人士,其中許多人都有留學日本的背景,這些人名單如下:王經緯、周作人、陳羣、盧宗佑、曹汝林、楚敏儀、王一堂、王銀泰、徐亮、尹如東、周佛海、張宗祥、齊錫元,此外,以上所列的“有前途”的親日分子只存在於民國時期,除此之外,社會中下層也有大量有留日背景的不明親日分子。

因此,培養大批中國留學生,是日本高瞻遠矚的成功政治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