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甲午海戰的失敗,並不是因爲清朝太窮,其實清朝太富了,當時的清朝經濟是英國的6倍,日本的9倍,如果拿這些錢來建設國防,誰又敢來惹事呢?”

唯經濟論並不是一個好觀點

這種觀點純粹是“唯經濟論觀點”。首先,所說的GDP數字來源於何處?不要說一百年前,就是今天的GDP數字都不是絕對靠譜的。一百年前更不要說了。而且,英國的GDP數字恐怕只是本土的吧,沒有包括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三五十個殖民地吧。

其次,這種觀點還不是特別無聊的,關鍵是“有錢就有國防”這種觀點。又是唯經濟論、又是唯武器論。甲午戰爭時期的清朝武器並不比日本差多少。

在這種人眼裏,沒有國家與民衆的區別、沒有兩極分化的概念。你有9991元,我和8個人都只有1元,在這種人眼裏,我們10個人就都很有錢了,每個人人均有1000元喲!

我如果去跟說這樣話的人真的去要999元的話,我想肯定會嚷嚷我是強盜、我是想錢想瘋了。

剛纔看到有位朋友問我這個問題,我是這麼回答他的。但緊接着,他又說,是呀,如果真的清朝那麼有錢,爲啥八國聯軍侵華時,還有那麼多百姓幫助侵略者?

我對這個問題也是反對的。因爲百姓在八國聯軍時幫助侵略者,這更是無厘頭的欺騙性言論。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這三種人佔中國人比重多少呢?可以代表中國人們

自1842年到1900年的58年裏,因爲外國侵略者入侵,入侵的同時帶來新的宗教、新的科學知識、新的職業。由此,就衍生出兩類人:

一種在西方侵略者管理下的地方的百姓,因爲例如香港、澳門、青島等部分地區被列強控制管理,那裏的人自然得服從他們的管理。因此,出現中國人面孔沒啥大驚小怪的。

一種人是進入西方宗教系統的教民。八國聯軍侵華是因爲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則是銀教案問題,教案問題很大程度就是信西方宗教的教民和中國信仰的民衆間的各種矛盾,外國列強袒護信教者,使得中國原有信仰者極端化。

這兩類人再加上傳統的地痞流氓、違法犯罪者等人羣,他們就成爲主體。

但人數上,他們根本無法代表中國人。以信教者估算,在八國聯軍時期,全國信教者不過幾百萬,而除去婦孺、老實人外也沒多少。

參加殖民武裝組織的人員,因爲地區不多,不過幾千人。

那麼,我們看到的那些所謂照片,有些是偷樑換柱,有些是造假,有些則是一張照片上的人數能說明啥。你拍張監獄照,配上圖說所有中國人都在這裏。請問是你無知還是我無知?

有錢就有國防?得看錢花到哪裏了纔行

清朝富不富問題,要看怎麼說,從幹正經事兒程度上說比較窮,從享樂貪腐行賄上說很富有。

皇帝結個婚、太后過生日,名義上花個幾百萬兩對於晚清政權不算啥。

爲了讓官員清廉,從雍正開始地方官員就有各種養廉銀,僅僅這一項每年就要開支千萬兩。這還不算,宗室家族的開支,只是官員的。那麼,官員除了養廉銀外,還有數倍於養廉銀的陋規。陋規就是用於上下級打點的清廷默許的活動經費。

貪得無厭的官員除了陋規外就是收受賄賂和貪腐經費了。

僅從這些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並不爲過。除此以外還有不斷地賠款和借款。

那麼,清朝富不富呢?你說不富那叫胡說。但幹起正經事兒卻很缺錢,例如收復新疆、武器裝備升級改造、救災等。

沒錢就要借外債,外債利息高,幹正經事兒的錢就該更少了。

比如黃河大水災,正趕上皇帝大婚、準備太后過生日的花費,戶部又沒錢。翁同龢只好出了三條綜合建議:

其一,裁汰冗餘,減少不必要開支。除皇太后、皇帝外,包括親王在內到普通士兵,所有喫皇糧的人糧食減少、銀兩減少。所有海軍不準外購武器,只准購買國產。

第二,發動商人捐款,提前預收各年稅款,比如1890年你可以把1898年前的稅款都交了。各級要給相應證明,防止貪官污吏不認賬。

第三,借外債。

由此我們就能明確,清朝有錢是少數人的有錢,主要是圍繞着公權力運轉的人們。清朝沒錢主要是說大部分百姓。正因爲少數人佔據了大量的財富,而他們都在忙於錢生錢,對於國防根本不在乎!

所有,有錢未必有國防。

即使你買來了強大的國防!你內心沒有“勇敢的心”“維護尊嚴和主權的心”那麼同樣白搭,案例也有呀!例如中東地區的某個土豪國家!

中俄戰爭清廷輸了裏子贏了面子?尊嚴也重要,認賊可不好

李鴻章與翁同龢的是是非非:唯西式思維下歷史客觀與真實

四位前總統、軍方反對證明什麼?特朗普選情並不樂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