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許多國軍名將都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水準。比如王耀武,坐擁十萬重兵,僅僅守了八天就把濟南給丟了;再比如薛嶽,在徐州“綏靖公署主任”的職位上只幹了半年就老蔣撤了職,原因是“指揮無力,名聲低落”。和這兩人相比,孫立人和杜聿明的表現則要好很多,在解放戰爭中給我軍制造過不少的困難。

那麼,同是國軍名將,孫立人和杜聿明相比,誰的軍事才能更高一些呢?杜聿明由於是黃埔一期畢業,對老蔣又極爲忠誠,因此很得老蔣賞識,在個人職務上比孫立人高很多。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孫立人都曾在杜聿明手下任過職。雖然在個人職務上比不過杜聿明,但若論軍事才能的話,孫立人卻要高出杜聿明一籌,下面這兩個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一個例子就是野人山撤退。仁安羌大捷後,孫立人原本想繼續向日軍進攻,但此時英國人已經無心戀戰,紛紛向印度撤退,單靠中國遠征軍已經無力扭轉戰局。隨後在日軍的不斷猛攻下,臘戍和曼德勒先後失守,遠征軍的退路面臨被日軍切斷的危險。史迪威和羅卓英命令中國遠征軍撤入印度,整軍再戰,老蔣卻要求全軍向北返回雲南。

杜聿明作爲老蔣的嫡系,忠實地執行了老蔣的命令,準備率領部隊穿越野人山回國,並要求孫立人的38師殿後。孫立人認爲野人山渺無人煙,補給也無着落,由此回國困難重重。他建議集中兵力突破當面日軍,然後再沿滇緬公路回國。但杜聿明認爲此時反攻毫無勝算,堅持要求孫立人服從命令,從野人山回國。

結果孫立人選擇了抗命,率領38師從正面突破了日軍的攔阻,順利進入印度休整。杜聿明則率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從野人山回國,因爲迷路、飢餓和疾病等原因,部隊損失慘重,共有3萬多人葬身叢林,一代抗日名將戴安瀾也在撤退途中殉國。從這件事上就足以看出杜聿明在對戰局的判斷和把握上要明顯遜色於孫立人。

第二個戰例是德惠戰役。1947年2月28日,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包圍了新1軍第50師據守的德惠縣城。當時城內的守軍僅有7000餘人,和我軍相比,處於明顯的劣勢。杜聿明因此認爲第50師如果堅守的話很可能會全軍覆沒,因此他命令師長潘裕昆率部突圍。潘裕昆向軍長孫立人請示,孫立人認爲我軍遠道奔襲,戰鬥力必然會受到影響,而德惠又有完整的防禦工事,完全可以一戰。

因此他命令潘裕昆不要理會杜聿明的命令,堅守德惠,自己親率3個團前往增援。孫立人此舉,極大增強了潘裕昆堅守的決心。最終他率部不僅頂住了我軍5個晝夜的攻擊,還給6縱造成了不小的傷亡。戰後,老蔣給了潘裕昆極高的禮遇,並把50師命名爲“中正師”。德惠戰役,杜聿明在戰局的判斷上再次敗給了孫立人。此後,孫立人和杜聿明多次在作戰中發生分歧,最終被杜聿明排擠出了東北,由此遠離了戰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