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圓是不是銀行職員的必經之路?把知乎上的wong的理解分享給大家,願你從中找出對你有用的內容。

本文來源:知乎 | wong

這個話題很多大神前輩都給出了中肯的回答,本已無需置喙。藉着參與知乎圓桌的寶貴機會,索性也來說說自己的理解。寫給意願選擇銀行的在校生和在銀行基層工作兩年內的朋友。

最想說的寫在最前面:出於一種不希望別人重走自己彎路的同理心,普遍意義上,我不建議普通的畢業生選擇來商業銀行工作。原因如下:

如果簡單的給銀行新人們貼兩個標籤,可以分成有能力 / 才華、沒能力 / 才華;有資源 / 背景、沒資源 / 背景這樣的 4 個象限,我們簡單看看他們各自的情況:

有能力 / 才華 & 有資源 / 背景

這樣的同事可堪人生贏家,他們在銀行未來的光明前途毋庸置疑。對於他們而言,成長髮展只是時間問題——但是,時間真的會是個問題。

銀行內部的各項流程職責有着非常具體的細分,縱然你三頭六臂、神通廣大,新人們的舞臺終究不過方寸之間。

再考慮到成長中的論資排輩、派系鬥爭,儘管成長之路依然會爲大多數人所豔羨,但箇中冷暖自知。

說到底,既然兼具能力與資源,是有潛力在步入職場伊始就展現強大爆發力的,除非資源 / 背景嚴格侷限在銀行體系,不然更加開放、更加自我的職位更有助於職場精英在初始階段便脫穎而出。

有能力 / 才華&無資源 / 背景

我想很多知友都會把自己劃歸到這一類吧(笑)。個人定位的問題不在這裏過多糾結,在學校積累的能力 / 才華,並不能簡單等同於工作能力,何況缺乏資源 / 背景,期待脫穎而出需要時間的積累與機遇的降臨。

在這個過程中最可怕的,是自我的懷疑與放棄。當常抱懷才不遇之志,或是感念曾經同窗已在其他行業做得風生水起,這個心理關是很難過的。而當終於經歷磨礪破繭而出的時候,多少還是會爲失去的時光和走過的彎路而感慨不已。

無能力 / 才華&無資源 / 背景

從字面意義看,這樣的同事們似乎該更容易知足,畢竟能進入銀行對他們本身來說已經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工作累?我忍;收入低?我認!畢竟咱軟硬實力都不佔優勢,銀行工作終究穩定體面,好好珍惜嘛。但穩定,也會隨着時間變成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

剛剛步入職場的朋友們,要知道職業生涯至少是 20 年以上的事情,與之前的求學之路完全不同。當剛入職的新鮮和學習變成了簡單的重複勞動,當然要思考未來前路何方。

在行內發展?有能力的、有背景的還在排隊;換家銀行?不過是到旁邊工地繼續搬磚;離開銀行?可是一沒能力、二沒資源,又能去哪兒呢?如果能,不如從一開始就去專注做吧。

無能力 / 才華&有資源 / 背景

這類同事相對而言更適合商業銀行的環境。首先資源和背景能保障在業績爲王、講政治、講圈子又論資排位的銀行裏不會混得太苦,同時能力所限又不會讓自己有太多雄心壯志。他們所面臨的陷阱在於錯估自己的能力,在內心中希望與第一類人一較高下,結果往往是「you zuo you die give me 5」。

廢話說了好多,回過頭照應題目。

一、桂圓是不是銀行職員的必經之路?

並不絕對。雖然商業銀行在外人看來都是「銀行系統」,但行業內部從國有、股份制、外資,到城商、農商、農信社,還是大有高下之分的。

國內 TOP10 大學的碩士剛畢業難免在北京、上海坐櫃檯,但是去到二三線城市處於發展擴張期的城商、農商,就會很有機會在總 / 分行的某個部門開始自己的職場人生。

說到底,剔除背景因素,對於工作履歷一片空白的新人,學歷仍然是最重要的標籤。打鐵還需自身硬,當多年求學苦讀進入職場,所求的不過是一個高起點。

二、爲什麼銀行要求應屆生從桂圓做起?

1、供求關係決定價格。

必須提到的一個前提,這個知乎問題創建於若干年前,彼時經濟和新增就業人口仍然延續高速增長,當銀行分支機構與網點急劇擴張遭遇大量應屆生湧入人才市場,985 本科去爭搶一個派遣工名額這樣的事情就變得見慣不怪了。

事實上,當 2016 年銀行迎來裁員潮的時候,我們再次面對這樣的問題已經產生了新的感受,相信隨着經濟結構轉型和金融行業的深刻變革,幾年之後的這個問題更會令人唏噓不已。

2、銀行要留住和着力培養的,不是最好的,而是最適合的。

我們也不要揪住自己的商業銀行黑個沒完,記得幾年前一篇文章講到數名華爾街投行菁英紛紛逃離銀行業,說到原因異口同聲——監管嚴苛,束縛了創新手腳。

可見在金融創新最發達開放的資本市場,銀行業仍是一個規則遍地的領域。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年輕有爲的成功者都有過銀行從業經歷,這反映了銀行有資本和能力招募到優秀人才、卻難於提供他們足夠寬廣的平臺。

因此所有人從桂圓做起,在我理解就是逼走最好(卻留不住)的、把價值與潛力都有限的沉澱在基層,然後再有針對性培養有黏性和歸屬感的專業化人才、爲他們開闢上升通道的第一步準備。

3、銀行的管理部門並沒有很完善的退出機制,因此會在吸納新員工上表現得非常審慎。

我們經常聽到總分機構的各個部門喊缺人、向人力資源部報計劃,但是細究用人標準,就會發現極少會有位置留給應屆生。

一來各部門專業性強,更傾向於通過內部選拔或社會招聘吸納有工作經驗的專業性人才;再者如前所述,新人無論工作能力還是培養價值均尚未呈現,僅憑學歷簡歷選拔,體現的是管理者的不專業和不負責;最後不得不提的,是終究還有一些做辦公室的位置要留給背景關係,因此寄望於入行分配的運氣進入職場快車道,還不如去買張彩票更值得期待。

三、做桂圓對以後的工作有什麼用?

1、展示自己的第一個舞臺

對於我們大多數既沒有顯赫學歷、亦無背景助力的凡人,桂圓生涯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做桂圓有什麼用」就和「喫第一口飯有什麼用」在邏輯上有了相似的感覺。

重要的是,同樣從桂圓出發,我身邊即有兩年時間做到一級支行行長助理的實例,也有而立之年依然臨櫃的同事。如果眼界放開以姜建清行長爲榜樣,桂圓的上限可是世界第一宇宙行的董事長!

擦掉嘴角口水回到現實,櫃檯既是對外服務的窗口,也是對內展示自我的第一個舞臺。盡職做好本崗工作是基礎,體現的是最基本的職業精神;對於心儀的發展方向要用心去了解,抓住表現機會——當然要切忌「童言無忌」,新人對銀行的很多工作都有着很深的誤解,尤其「無知無畏」的拓荒精神在強調合規操作、審慎經營的商業銀行只會引起反感。

年輕人更要積極參與團委、公會活動,這是青年員工最稀缺的跨條線、跨級別交流機會。在領導面前適時又恰當的展現自己,是桂圓們早日「逃離苦海」的捷徑。

2、磨練心態、積累經驗

這篇文字中反覆提及心態,既是因爲我們的學校教育一直忽略了這部分內容,以致很多職場新人表現得極不成熟;另一方面銀行工作要求性格中的城府與穩重,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磨練。

某種程度而言,殘酷的桂圓生涯對當下普遍浮躁的年輕人未嘗不是一種有益磨礪,只是青春易逝、難免得不償失,我還是任性的希望後輩年輕人可以在溫室的鳥語花香中成長爲參天大樹。

關於積累經驗,我想很多朋友對這個標題不敢苟同——是啊,虛擬貨幣時代即將來臨,縱然點鈔冠軍的經驗又有多大價值呢?但是商業銀行有兩大基本屬性,一是服務性,一是盈利性,正是這些最基本的內容,卻在很多坐慣辦公室的中層眼中異化爲了簡單的指標考覈。

一線經驗的價值,就是當未來肩負重任時,仍然可以把指標還原爲切實可行的業務與服務,而不是隻能開會空喊口號。

以上,與君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