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空婉儿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华文化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2006年5月20日,秭归端午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目前大部分人认为是因为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不让江中之鱼去咬屈原,故意做一些粽子扔到汨罗江,让鱼饱腹。为了纪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包粽子,由此形成了端午节。

但是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赛龙舟、沐兰汤、挂艾草、带五色线、撒雄黄、躲端午等习俗,赛龙舟或许还可以与屈原扯上关系,可是其他的习俗与屈原却难以挂钩。

实际上,闻一多先生曾做《端午考》,旁征博引,通过大量史料,论证了端午节的来源并非因为屈原,而是因为中华“龙”文化。

闻一多先生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因此,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端午节究竟是怎么来的?本文主要名字的由来、节日的由来、端午的习俗这3个方面探讨“端午节”中书写的中华文化。

01 名字的由来:“端午”实为“端五”

《说文解字》中说道:“端,物初生之题也”。

意思是,“端”表示“初生”的意思,人们把五月初一称为端一,初二称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因此,五月初五,实际上是“端五”。

按照天干地支的历法,五月正好是“午”月,而“五”与“午”又相通,因此“端五”又被称为“端午”或者“重午”“重五”。“重”就是“两个”的意思,比如我们的“重阳节”是九月初九,因为“九”在古代是最大的阳数,因此这一天被称为“重阳”或者“重九”。

“午”,属十二支,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

“端午”这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晋人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其实,“端午节”的叫法是传统节日中最多的,高达20多个。

天干地支

02 节日的由来:多种说法并存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目前流传最广的便是“屈原说”。

(1)屈原说

东汉的《风俗通义》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他姓芈,屈氏,名平,字原。芈是楚国的国姓,屈原出身高贵,是典型的士大夫。“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曾在《离骚》中描写了自己的身世。因为古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大家称他为“屈原”,但是称同姓的芈月为“芈八子”。

屈原一心想辅佐楚怀王,有一腔才华与抱负,可惜楚怀王听信郑袖等奸人的言语,错信张仪,拒绝屈原的建议,最终屈原见局势无法扭转,投江而亡。

屈原剧照(易烊千玺饰演)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命,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

大概意思是,五月五日大家赛龙舟,其实是因为屈原投汨罗江。大家用船去救屈原,因而形成了这一习俗。

相传,东汉时期,有个叫区回的人,看到三闾大夫屈原时,跟他抱怨粽子被蛟龙偷走之事。屈原告诉他,以后做粽子,可以用楝树叶包裹。从此这种做法便流传开来了。

这一传说被南朝文学家吴均撰写成志怪小说,写在了《续齐谐记》这本书里,书中已经将故事进行了修改,变成了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亡,楚人非常悲伤,因此把粽子扔到水里来祭奠屈原。这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故事版本的雏形。

屈原剧照(马克饰演)

(2)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著名的孝女,东汉《曹娥碑》中记载:五月初五,曹娥的父亲乘船逆流而上时,被波涛溺死,而且找不到尸首。曹娥当时14岁,每天沿着江嚎啕大哭,到了第7天,曹娥投江而死,3天后,曹娥与父亲的尸首都出现了。

这件事被大家传为神话,乡民们被曹娥的孝心所感动,因而每年五月初五通过竞渡和投食的方式来悼念曹娥。

(3)勾践说

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一战,大败。越王勾践被软禁于吴国3年,做吴王的奴仆,最终勾践卧薪尝胆,并通过西施慢慢取得吴王的信任,后勾践被放回越国。

勾践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以“竞渡之戏”为名,暗中操练水军,最终凭借超凡的毅力和智慧,灭吴国,成为天下霸主。越人为了纪念勾践,将这一天设为纪念日,并进行赛龙舟的活动。

除此以外,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伍子胥说,恶日说等。端午节的由来是否真因为屈原,这恐怕未必。端午节是中华的文化,其由来的不确定性便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越王勾践

03 端午的习俗:多种多样的习俗,彰显中华文化的多面性

端午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广为人知的吃粽子、赛龙舟自不必说,其实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习俗。

(1)佩戴装饰

女子在端午节这一天,会佩戴何种装饰。在古人心中,佩戴这些饰品,既能妆扮自己,又能驱邪。

《清嘉录》中写道:“(农历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2)系五彩缕

“五彩缕”又叫“五色线”,是指用红黄蓝白黑这五种颜色的绳子编成一个手环,在端午节时系在儿童手上,以驱邪保护孩子。

端午节时,正是酷暑时节,古人认为,这个时候容易邪气入体,而红黄蓝白黑正好又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因此用这五种颜色的绳子编成的手环,有特殊功效。

应劭的《风俗通》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缕

(3)悬挂白艾

白艾是一种植物,有药用价值。端午节时,人们会在门头、窗上悬挂白艾,这样不仅使室内外充满着一股药香味,还可以达到驱蚊除病的效果。

当然,不同的地方悬挂的东西不尽相同。江南地区会悬挂菖蒲,还有人会熏苍术,其目的基本一致。

南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

白艾

(4)斗百草

斗百草主要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成年人在端午时节,采集一些奇花异草,相互比赛,谁采的奇花异草更新奇或者品种更多则胜出。

另一种玩法流行于孩童之间,比赛双方各自采一些具有韧性的草,两者交叉成“十”字,然后用力拉,谁手中的草断了便算输了。

梁朝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群婴斗草图》。

斗百草

(5)沐浴兰汤

古人认为,端午节,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正是草木药效价值最高的时候。所以说,端午时节皆草药。于是,人们便在这一天,采草药沐浴,祛除身上的浊气,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这里的“兰”并不是指兰花,而是指“佩兰”,是一种煎水后用于沐浴的植物,佩兰有着淡淡的香味,适合拿来沐浴。屈原在《楚辞》中曾提到:“浴兰汤兮沭芳”。

《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欧阳修曾用一首诗来描述端午节: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可见,端午节时,人们的活动多种多样,这些活动中无不体现着先民们的善良与愿望。

沐兰汤

结语

“端午”又叫“端五”“重午”,命名中暗含了我们天干地支的文化,暗含了古人的智慧。端午节究竟是怎么来的,目前存在各种传说,有屈原说、曹娥说、勾践说等。端午佳节即将到来,我们庆祝端午节时,不止可以通过吃粽子的方式,不妨试试“斗百草”“五彩缕”“沐兰汤”,将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介绍:星空婉儿,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得者,一个酷爱读书、酷爱旅游的汉语言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座右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能以文会友,欢迎大家一起畅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