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空婉兒

端午節作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中華文化裏,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2006年5月20日,秭歸端午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於端午節的由來,目前大部分人認爲是因爲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爲了不讓江中之魚去咬屈原,故意做一些糉子扔到汨羅江,讓魚飽腹。爲了紀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戶戶包糉子,由此形成了端午節。

但是除了喫糉子,端午節還有賽龍舟、沐蘭湯、掛艾草、帶五色線、撒雄黃、躲端午等習俗,賽龍舟或許還可以與屈原扯上關係,可是其他的習俗與屈原卻難以掛鉤。

實際上,聞一多先生曾做《端午考》,旁徵博引,通過大量史料,論證了端午節的來源並非因爲屈原,而是因爲中華“龍”文化。

聞一多先生認爲:“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爲圖騰的,爲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因此,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喫糉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端午節究竟是怎麼來的?本文主要名字的由來、節日的由來、端午的習俗這3個方面探討“端午節”中書寫的中華文化。

01 名字的由來:“端午”實爲“端五”

《說文解字》中說道:“端,物初生之題也”。

意思是,“端”表示“初生”的意思,人們把五月初一稱爲端一,初二稱爲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因此,五月初五,實際上是“端五”。

按照天干地支的歷法,五月正好是“午”月,而“五”與“午”又相通,因此“端五”又被稱爲“端午”或者“重午”“重五”。“重”就是“兩個”的意思,比如我們的“重陽節”是九月初九,因爲“九”在古代是最大的陽數,因此這一天被稱爲“重陽”或者“重九”。

“午”,屬十二支,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爲卯,順次至五月爲午。

“端午”這這個詞最早出現於晉人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其實,“端午節”的叫法是傳統節日中最多的,高達20多個。

天干地支

02 節日的由來:多種說法並存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目前流傳最廣的便是“屈原說”。

(1)屈原說

東漢的《風俗通義》中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政治家。他姓羋,屈氏,名平,字原。羋是楚國的國姓,屈原出身高貴,是典型的士大夫。“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曾在《離騷》中描寫了自己的身世。因爲古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所以大家稱他爲“屈原”,但是稱同姓的羋月爲“羋八子”。

屈原一心想輔佐楚懷王,有一腔才華與抱負,可惜楚懷王聽信鄭袖等奸人的言語,錯信張儀,拒絕屈原的建議,最終屈原見局勢無法扭轉,投江而亡。

屈原劇照(易烊千璽飾演)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爲屈原投汨羅日。傷其命,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爲俗。”

大概意思是,五月五日大家賽龍舟,其實是因爲屈原投汨羅江。大家用船去救屈原,因而形成了這一習俗。

相傳,東漢時期,有個叫區回的人,看到三閭大夫屈原時,跟他抱怨糉子被蛟龍偷走之事。屈原告訴他,以後做糉子,可以用楝樹葉包裹。從此這種做法便流傳開來了。

這一傳說被南朝文學家吳均撰寫成志怪小說,寫在了《續齊諧記》這本書裏,書中已經將故事進行了修改,變成了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亡,楚人非常悲傷,因此把糉子扔到水裏來祭奠屈原。這就是我們現在聽到的故事版本的雛形。

屈原劇照(馬克飾演)

(2)曹娥說

曹娥是東漢著名的孝女,東漢《曹娥碑》中記載:五月初五,曹娥的父親乘船逆流而上時,被波濤溺死,而且找不到屍首。曹娥當時14歲,每天沿着江嚎啕大哭,到了第7天,曹娥投江而死,3天后,曹娥與父親的屍首都出現了。

這件事被大家傳爲神話,鄉民們被曹娥的孝心所感動,因而每年五月初五通過競渡和投食的方式來悼念曹娥。

(3)勾踐說

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一戰,大敗。越王勾踐被軟禁於吳國3年,做吳王的奴僕,最終勾踐臥薪嚐膽,並通過西施慢慢取得吳王的信任,後勾踐被放回越國。

勾踐在五月五日這一天以“競渡之戲”爲名,暗中操練水軍,最終憑藉超凡的毅力和智慧,滅吳國,成爲天下霸主。越人爲了紀念勾踐,將這一天設爲紀念日,並進行賽龍舟的活動。

除此以外,關於端午節的由來,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比如:伍子胥說,惡日說等。端午節的由來是否真因爲屈原,這恐怕未必。端午節是中華的文化,其由來的不確定性便是文化的組成部分。

越王勾踐

03 端午的習俗:多種多樣的習俗,彰顯中華文化的多面性

端午節的習俗多種多樣,廣爲人知的喫糉子、賽龍舟自不必說,其實端午節還有很多其他習俗。

(1)佩戴裝飾

女子在端午節這一天,會佩戴何種裝飾。在古人心中,佩戴這些飾品,既能妝扮自己,又能驅邪。

《清嘉錄》中寫道:“(農曆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爲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爲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

(2)系五彩縷

“五彩縷”又叫“五色線”,是指用紅黃藍白黑這五種顏色的繩子編成一個手環,在端午節時系在兒童手上,以驅邪保護孩子。

端午節時,正是酷暑時節,古人認爲,這個時候容易邪氣入體,而紅黃藍白黑正好又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因此用這五種顏色的繩子編成的手環,有特殊功效。

應劭的《風俗通》中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縷

(3)懸掛白艾

白艾是一種植物,有藥用價值。端午節時,人們會在門頭、窗上懸掛白艾,這樣不僅使室內外充滿着一股藥香味,還可以達到驅蚊除病的效果。

當然,不同的地方懸掛的東西不盡相同。江南地區會懸掛菖蒲,還有人會燻蒼朮,其目的基本一致。

南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採艾以爲人,懸於門戶上,以禳毒氣。”

白艾

(4)鬥百草

鬥百草主要有兩種玩法,一種是成年人在端午時節,採集一些奇花異草,相互比賽,誰採的奇花異草更新奇或者品種更多則勝出。

另一種玩法流行於孩童之間,比賽雙方各自採一些具有韌性的草,兩者交叉成“十”字,然後用力拉,誰手中的草斷了便算輸了。

梁朝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也藏有《羣嬰鬥草圖》。

鬥百草

(5)沐浴蘭湯

古人認爲,端午節,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此時正是草木藥效價值最高的時候。所以說,端午時節皆草藥。於是,人們便在這一天,採草藥沐浴,祛除身上的濁氣,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這裏的“蘭”並不是指蘭花,而是指“佩蘭”,是一種煎水後用於沐浴的植物,佩蘭有着淡淡的香味,適合拿來沐浴。屈原在《楚辭》中曾提到:“浴蘭湯兮沭芳”。

《荊楚歲時記》中也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歐陽修曾用一首詩來描述端午節: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糉。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裏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可見,端午節時,人們的活動多種多樣,這些活動中無不體現着先民們的善良與願望。

沐蘭湯

結語

“端午”又叫“端五”“重午”,命名中暗含了我們天干地支的文化,暗含了古人的智慧。端午節究竟是怎麼來的,目前存在各種傳說,有屈原說、曹娥說、勾踐說等。端午佳節即將到來,我們慶祝端午節時,不止可以通過喫糉子的方式,不妨試試“鬥百草”“五彩縷”“沐蘭湯”,將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作者介紹:星空婉兒,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得者,一個酷愛讀書、酷愛旅遊的漢語言人,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座右銘: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希望能以文會友,歡迎大家一起暢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