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戰爆發前,曹操軍團所面對的情況是非常複雜的:

第一,劉備和孫權暫緩矛盾,瓜分荊州,《三國志》裏記載曹操聽到這個消息筷子掉地上了;

第二,與曹操不共戴天的馬超投靠另一個與曹操不共戴天的劉備,劉備佔據成都;

第三,曹操不顧南方孫、劉兩強的擴張,仍然要去進攻漢中張魯,且親自帶領主力軍團出征。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早就有志一統天下的孫權豈會放過。於是孫權把全部家底都搬了出來---哪怕是赤壁之戰的存亡時刻,孫權也沒有搬出如此陣仗----十萬大軍渡過長江,包圍合肥。

而曹操在長江上的防守力量則顯得薄弱很多:僅張遼、樂進和李典三員大將,帶着七千多兵卒守城。

顯而易見的是,當時北方已定,天下雖然還剩下孫權、劉備、馬超、張魯幾人,但孫權的危險性無疑是最大的。可是曹操爲什麼卻帶着十幾萬大軍去征討最弱的張魯,讓張遼等人帶着七千多人去防禦孫權的十萬大軍?

冷兵器時代,7000對10萬,又沒有複雜地形,差距明顯。而合肥之戰如果失敗,對曹操來說又是不可承受之重,孫權得到長江北的根據地,將會立於不敗之地。

曹操的信心哪來的?

後世因此對合肥之戰諸多懷疑,包括張遼八百步卒衝擊十萬大軍,以及七千人守城的正史記載。這些質疑聲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認爲曹操不會如此放心地把自己的南方壓在區區七千人身上。

分析曹操的信心,首先要從合肥之戰的過程去看:

曹操西征之前,派人給合肥三將一封信,讓他們等孫權大軍到了之後再拆開。孫權圍城時,張遼等人打開曹操的信,上面寫着: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

張遼解讀信的內容爲:丞相知道對方兵多,所以讓我們主動出擊,挫傷對方銳氣。於是張遼和李典二人披甲執戟,點了八百步卒,烹牛壯行。

開戰之時張遼自然是勇猛當前,而此時的孫權居然並沒有在吳軍的後方,而是頂在前面,距離張遼的八百人很近。張遼率軍勇猛廝殺,孫權只好登上山頂,以長戟自守。張遼喊孫權迎戰,孫權不敢,吳軍銳氣受挫。

因爲孫權在戰場上,東吳方面一些身經百戰的將領不敢越俎代庖發號施令,而且全軍爲了保護孫權被張遼的幾百人牽制的死死的。最後張遼的幾百人幾次殺出殺進,退回城裏。這就是傳奇的合肥之戰八百步卒擊退孫權十萬大軍。

此戰張遼和李典的軍隊損失必然是很大的,李典將軍此後沒有參加過其他戰爭,不久之後就去世了,死後諡號愍侯,歷史上這個諡號常常是戰死者,比如夏侯淵諡號也是愍侯。大體可以推測,李典應該是此戰負了重傷。

八百步卒衝擊十萬大軍,是整個合肥之戰的核心,決定了戰役的走向。正因爲初期這神話般的阻擋,才讓孫權大軍在後來的包圍過程中遭到各種狀況,被迫撤退。

至於張遼以少勝多的能力,自然不在話下:

跟隨呂布時曾與高順一起擊敗劉備和夏侯淵的多數兵力(《英雄記》);

白馬之戰與關羽當先鋒,打破顏良的多數兵力,曹操就在現場;

追殺袁紹兒子,曹操親自統兵,突然遭遇烏丸單于蹋頓,兵力弱勢,臨時下令全軍將士全歸張遼統領,張遼不辱命,率軍大獲全勝,斬殺蹋頓單于;

天柱山一戰,少量病例進入險峻山脈追殺氐人匪患,結果張遼又殺對方首領。

在合肥之戰前,曹操自然是對張遼的軍事能力有一定的了結,張遼坐鎮的情況下,7000多人能發揮多少戰鬥力,曹操是有數的。

另一方面,曹操對於孫權也是有所瞭解的。

孫權之父孫堅,與劉表作戰時衝鋒在前,被箭矢射死;

孫權之兄孫策,在江東得罪豪強無數,出門不帶隨從,被許貢門客所殺;

孫權本人,自以爲繼承“父兄之餘烈”,打獵的時候獨自射虎,還不顧別人勸阻,如此魯莽,作戰時自然也躍躍欲試。孫權本人雖然是豪傑,合肥之戰前並未參加過大戰,卻願意衝在前面,帳下的大將們也不敢在他面前越權,這樣孫大帝坑害三軍就成了遲早的事情。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曹操瞭解張遼是應當的,他又是如何瞭解孫權的呢?

首先江東豪強在孫氏兄弟的壓迫下不斷投降曹操,被孫策所殺的許貢、《三國演義》裏被諸葛亮罵死的那個魏國太尉王朗等人,都是從江東過去的,孫氏是什麼人,自然會講給曹操聽;另一方面,曹操集團對江東無時不刻不在監視,雖然隔着一條長江,當年孫策想要偷襲許都,孫權要資助劉備土地,曹操都是第一時間得知,顯然是有一套有效的情報系統的。

有了對張遼、孫權的瞭解,曹操分析裏形勢之後,自然就不再畏懼讓張遼在合肥帶着幾千人防禦孫權了,就可以安心地去討伐張魯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