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中提到:"爲政之要,惟在用人。"

對於古代統治階級來說,如何用人選人,總會對當時的政治格局產生一定影響。就以孫權爲例,別看史書中鮮少提及他的上位過程。但實際上,孫權平定江東並不容易。主要原因是孫氏並非一開始就雄踞江東,而是通過兩代人的共同努力才逐漸具有割據一方的實力。

孫權接替大任時年僅十九歲,這樣一個年紀就接手孫氏勢力,掌控江東六郡,並逐步穩定政權,僅靠他一人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而幫助他完成這個高難度任務的,一是孫策的臨終安排,另一個便是他本人作爲優秀青年政治家的唯纔是用,對於人才的拉攏與把控。

孫策曾這般對孫權說道:

"舉江東之衆,決機與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話表面上是說給孫權聽的,其實更重要的是說給張昭等人聽的,希望他們團結一心,共保孫氏。而正是有了孫策的表態,加上孫權確實能夠做到舉賢任能,才得以穩定江東大局。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這四人,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周瑜、張昭之外,還有另外兩人,對於江東政局的穩定發揮出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爲孫策的結拜兄弟,面對孫策的臨終遺言,周瑜肯定會全力支持的。而事實證明,周瑜對於局勢的穩定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

可見,正是周瑜及時率兵前來,纔在孫策突然逝世的時候幫助孫權穩定了局面,如果沒有周瑜的支持,孫權很難在內憂外患,政局動盪的江東站住腳跟。而孫權也展現出了其青年政治家的風範,當即以周瑜和張昭共掌衆事,任命周瑜爲軍事統帥,從而開始了自己軍事團體的建立,爲以後的平定江東打下了基礎。

武有周瑜,文有張昭。張昭在孫策時期已經是身居長史要職,屬於將軍府中最高級官職。孫權深知張昭的影響力,繼續復加張昭的長史官職,並且在規格禮遇上,並不以屬官相待,以師傅之禮相待。而張昭也沒有辜負孫權的看重,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其一,他上表漢室,同年十月,曹操封孫權爲討虜將軍,會稽太守,准許其駐兵東吳,並派人送達文書,這使得孫權很快擁有了合法地位。

其二,他以孫策長史的名義行文通知下屬各城,要求"中外各校,各令奉職,不得妄動。"從而保證了地方的安定。

其三,他說服孫權不拘禮置辦喪事,在喪事期間親自幫孫權脫掉喪服,換上戎裝,讓諸將知道有了新主,從而有效的安定了人心,穩定了大局。

正是由於周瑜和張昭的文武相輔以及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措施,孫權才能在孫策暴斃之後迅速穩定局面,從而掌控江東大局。

其實,除了周瑜與張昭外,還有兩人對孫權穩定江東功不可沒,這兩人便是張紘和朱治。因爲孫氏家族算是江東地區的外來戶,所以想要穩定江東局勢,不僅要穩定控制孫策舊部,還要安撫好朝廷以及顧及好江東地區的貴族世家。

顯然,周瑜和張昭等人無法實現後兩方面,因此孫權唯纔是用,對症下藥,重用張紘,朱治二人,而這二人也確實不負孫權的期待,對局勢的穩定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說起張紘,這個人的身份很是特殊,他既是孫氏陣營的文官,又是曹操控制的漢室正式朝廷命官。孫權此時剛剛接手政權,根本無力和曹操分庭抗禮,而張紘的特殊身份正好給了孫權示敵以弱的機會。孫權順勢而爲,對張紘委以重任,發揮其所長,讓其幫忙撰寫文書,正是通過禮待張紘,孫權暫時的麻痹了曹操控制的朝廷,爲自己的發展爭取了時間。

另一個人物,經常被人忽略,他就是朱治。朱治是三朝元老,也是個土生土長的東吳郡人士,在爲官幾十年中,察舉了大批士族子弟爲官,從而爲自己積累了豐厚的人脈。作爲輔佐孫氏三代的元老級別的重臣,朱治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在朱治的周旋之下,孫權得以與江東貴族平分利益,從而保證了自己的統治。

正是在以上四人的幫助下,孫權才能迅速的得到了父兄舊部的支持,並且達到了朝廷,江東貴族,孫氏集團三者的平衡,進而站穩腳步,逐步穩定了江東局勢。

參考文獻:《三國志》、《江表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