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长智慧。

亲近自然,回归传统。

以德润身,以文化人。

读《曾国藩家书》,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一位长者,在向自己慢慢诉说过往,诉说他的人生感悟。

时光荏苒,竟有百年。相对上古,却也不远。

那些从曾国藩笔下写出的字,虽然成了印刷体,虽然已非原件,但还是把他当时的诸多觉、感、悟展现出来。

至于今人能够从中领悟多少,只能随缘。

最近几天读《曾国藩家书》,读的是内务篇。曾国藩写给父母亲的都是一些日常琐事,很接地气,不像读经那般晦涩难懂。

通过这些叙说琐事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的是,曾国藩对父母的那种孝。

怎么说呢?

曾国藩作为古人,他的孝充满古韵,和今人稍有不同。但即便如此,其内里却是相通的,本质是相同的。

而对于他的孝,如若总结归纳一下,个人认为其中有两个字颇为重要,可以作为参考。

一曰“敬”。

二曰“顺”。

所谓敬,其本义为“恭敬、端肃”,亦可解释为尊敬。

恭在外表,敬存内心,认真严肃对待来自长辈的叮嘱,尊之重之。

所谓“孝敬”,内心对长辈充满敬意,行为上则对长辈恭恭敬敬,如此才能称得上孝。

再有顺,北宋真宗时期官修《广韵》所写,“顺,从也”。顺从,不违背。

对待长辈,能够做到不忤逆,不违背,不顶撞,顺之从之。

所谓“孝顺”,因为顺从,所以才能称之为孝。

曾国藩很敬他的父亲,也很顺他的父亲。

他的敬,他的顺,在其所写家书中多有流露。

诸如在其所写家书《郭雨三欲以女妻次子》中,他对父亲言及同年郭雨三想将其次女许配给他的次子曾纪鸿。就此一事征求其父意见。

曾国藩其实相中了这门亲事,因为郭雨三是其同年,他知悉其人品。更重要的是,曾国藩知悉郭雨三的治家以勤俭为要,这与他的治家原则不谋而合。

当时,曾国藩在京城为官,其父则远在湖南老家。但即便如此,有关子女的婚事,他还是征求父亲的意见,“不审堂上大人以为何如?”这是曾国藩对父亲的敬。

接着,他又说,“下次信来,伏祈示知”。下次写信来的时候,请告知您老的意思,我自当听从。这是曾国藩对父亲的顺。

再有,曾国藩还曾给父亲写过一封家书,为“盼勿劳苦过甚”。其间所写,“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邻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当时,曾国藩已是京城官员,颇受重用,但即便如此,仍对父亲那般敬仰。字里行间,那种对父亲的敬多有流露。

由敬而顺,由顺而爱,由爱而孝。

值得一说的是,曾国藩之父名曰麟书,字竹亭,后世称其为竹亭公。观其生平,他的确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古人,也是一位值得被肯定的父亲。他教育曾国藩兄弟的观点是:“读书要有长进,首先贵而有恒。”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多次提及的“恒“字诀,大抵便是从其父处潜移默化得来。

所以,反过来讲,对于子女而言,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父母,应该时刻调整自身行为,为子女做好表率,做一个值得被子女敬的父母。

孝本是天下第一等善事,生而为人,行孝理所应当。

如果非要说得机巧一些,那么应该是:

因为孝敬父母,所以得以被人尊敬。因为孝顺父母,所以人生才会顺利。

因为孝,所以敬。

因为孝,所以顺。

之于自己的人生。

当然,孝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本不需要动机巧之念。我们只需要打磨那颗孝心,不要让污垢遮挡住了它的光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