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三年(1864)初,安徽巡抚乔松年驻扎寿州临淮关一带,招募兵勇,重重设防,以防捻军南下与太平军汇合。

某日,有位二十来岁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前来投奔,同时还带了份推荐信。信是乔松年此前倚为左右手的部下宗源瀚写的。老部下的面子自然要给的,况且此时正逢用人之际。于是这位名叫刘传桢的年轻人被任用为巡抚文案。

临淮关

巡抚文案,顾名思义就是替巡抚起草文件,书信往来以及综核兵源粮饷等。刘传桢识字不多,无法胜任本职工作,但好在荐主面子大,且为人机敏,善于逢迎。所以乔松年并没有让他卷铺盖走人,而是命他跟别的文案学习,慢慢适应。

当时一众文案中以满洲正白旗出身的裕庚文笔最为出色,乔松年也最看重他。因此,刘传桢与裕庚深相接纳,口口声声称之为“裕老师”,后来干脆搬到裕庚家居住,以便随时请教。裕庚亦不吝教诲,一个愿教,一个愿学,时间不长,刘传桢居然也能把官牍写得有模有样。

闲暇时,文案们在一起聊天,无意间得知这个此前几乎目不识丁的刘传桢竟然有官职在身:以知府用直隶州。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大概就是可以享受正四品知府的待遇,担任正六品直隶州知州的官。至于这个官职是如何得来的,却令人疑窦丛丛,因为刘传桢身材柔弱如妇人,肯定没有上过战场,军功保案便无从谈起;科举正途更无用遑论,因为识字不多。

有好事者经过深度挖掘得知,刘传桢的官职来自于豫胜营。太平天国降将李昭寿率众投降后,清廷替他改名为李世忠,部队改为豫胜营。据说,刘传桢本是李世忠的贴身亲兵,投军不到一年就由小兵提拔为四品官员,这都是李世忠替他冒用军功保举的。而李世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有龙阳之好,贪图面目姣好如美妇的刘传桢,想用官职做诱饵,钓其上钩。后来,刘传桢识破诡计,先求得宗元瀚修书推荐,随即借故从豫胜营逃出投奔乔松年。

同治五年(1866)八月,乔松年由安徽调往陕西,遗缺由满人英翰接任。英翰自咸丰四年出任外官以来,从知县至布政使,仕途几乎都在安徽,与刘传桢也算是老相识。善于拉拢关系的刘传桢很快与英翰打成一片,不久就以三品衔记名道台总办捐输厘金,这是个负责财政收入的肥缺,专为前线作战部队筹集粮饷,能有机会染指的官员,无不腰缠万贯。

当时,烟花繁华之地的扬州捐输分局也归安徽管辖,刘传桢经常借口稽核公事前往冶游。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刘传桢逛青楼时竟然遇到了李昭寿,顿时手足无措。众目睽睽之下,李昭寿斜眼看着刘传桢,略带嘲讽的说:“当初替我倒尿壶的小厮,如今也学着出来寻欢了!”刘传桢既愧又恨,好在李昭寿知道他现在的底细,没有进一步为难他。因为有了这次教训,刘传桢此后再不敢轻易前往扬州。李昭寿也就此埋下后来被杀的祸根。

刘传桢在安徽的能量越来越大,通过裕庚的关系与按察使裕禄结为兄弟,相约荣辱与共。后来,英翰因父亲去世回籍奔丧。按惯例,巡抚请假由布政使护印署理全省事务,时为安徽布政使的张兆栋性格孤傲,官场关系一般。因此,在刘传桢等人运作下,英翰临行前上疏清廷,请求由按察使裕禄署理巡抚之职,直接跳过张兆栋。丢了面子的张兆栋自然不肯罢休,五年后在广东巡抚任上借着禁赌名义狠狠参了两广总督英翰,令其罢官去职。

裕禄由于被奏请越级署理巡抚,清廷以为他能力出众,兼且满人身份,官场进步很快,由按察使升任布政使,三年后一跃成为安徽巡抚。感于刘传桢当初的谋划,对其言听计从,安徽官场上人人都知道刘某人是抚台大人跟前的红人。如今,这位红人正在琢磨如何搞掉已经失势的李昭寿。

裕禄

李昭寿自背叛太平军向清廷献出滁州城后,长期盘踞在六合一带,天京的太平军迟迟不能与皖北连城一片,正是出于他的阻隔之功。但他的军纪极坏,掳掠成性,又私自设卡抽取盐税厘金以充军饷,淮东的土匪盐枭大都出于其门下,有着“寿王”称号。所以,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廷下诏解散豫胜营,这就是削了李昭寿的兵权,后又因与总兵陈国瑞大打出手,被革去江南提督的官职。

无兵无职的李昭寿终于意识到危险逼近,多年夹缝中生存的经验告诉他,手中有兵,才能处处化险为夷。当时江淮一带是湘淮军的天下,李昭寿不敢在此搞出动静,改在河南老家暗中招兵买马。李昭寿的小动作没有逃过刘传桢的法眼,他一面怂恿裕禄上疏提醒清廷早做防备,又谋划如何彻底解决李昭寿,一劳永逸。

机会终于来了。李昭寿在安庆公馆中聚众赌博,因为口角小事,失手打死了一名赌徒。这个赌徒是官宦子弟,长兄是安庆府通判,本来是惹不起李昭寿的,但有了刘传桢的暗示,胆气亦壮,一纸上控到巡抚衙门。

裕禄接到告状书,迟疑不决。刘传桢在旁边进言说:“李昭寿怙恶不悛,朝廷屡次下旨训斥,仍不知收敛。况且目前他在招揽人马,不知包藏什么祸心。万一以后他欲图不轨,第一个追究的就是大人您!不如借此机会,请求朝廷将其诛杀,永绝后患!”

过了一会,裕禄方才下定决心,对刘传桢说:“就照你的意思办,奏折亦由你来好好斟酌,务必一击即中!”

数日后,李昭寿接到裕禄的赴宴请帖,不疑有他,欣然前往。酒至半酣,抚标中军参将忽然带领亲兵闯入,捆缚住李昭寿。随即,裕禄取出清廷准予诛杀的密旨,让人念给他听。读完密旨,众亲兵不顾李昭寿挣扎打骂,将他推入后院一刀下去,尸首两分。

事后,裕禄通知李昭寿家人,说是奉旨处分,但为了顾及李家人的面子,不必明正典刑,对外只说于宴席间暴毙,并且还有抚恤。事已至此,李家人当然不敢另有异议,反而感激巡抚的曲意维护。而李昭寿一死,鸟无头不飞,部下自然星散,祸事就此消弭于无形。

那么清廷为何最终会同意诛杀李昭寿呢?因为刘传桢草拟的奏折末了有几句分量极重的话,是当初曾国藩对李昭寿投降后给清廷的建议“该逆(指李昭寿)虽已投诚,其心叵测。嗣后各督抚当随时察看,如有不安分之处,一面奏闻,一面即行正法。”有人认为,李昭寿最终就是死在这几句话上。这时距离曾国藩说此话已过去二十年,距他病死已过十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