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彭总,我们最熟悉的是那位“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彭老总。不过,永宣这里要说的是晚清湘军名将彭玉麟,他们二人都是湖南人,也都做到了大军统帅,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品质性格都是无比地清正刚直,同时,铁面无私,体恤贫弱,不惧权势。下面,永宣细说彭玉麟二三事以飨诸君。

彭玉麟画像

01迫弟戒大烟,差点将其逼死;助弟做盐商,所赚做了公益

彭玉麟有一个弟弟,但是由于南方战火连绵,他弟弟一直飘荡在陕西与河南一带,两兄弟间隔绝了近20年,最后,他弟弟在安徽找到了带兵打仗的彭玉麟,两人抱头痛哭,共寝同食,但是他弟弟有吸大烟的恶习,而彭玉麟最恨大烟,而且军中也是禁绝大烟的。于是,他把弟弟抓起来打了40大板,然后赶走他,说“不断烟瘾,死无相见。”他弟弟只好咬牙戒烟,几乎被烟瘾逼到了濒死的边缘,就这样,“生不如死”一段时间后,终于戒烟成功,两兄弟又和好了。随后,他助弟弟经商,做盐生意,有这么一个做大官的哥哥背书,很快就挣了大钱,不过,彭玉麟的目的不是要弟弟揽私财,而是用钱来做义举,当然,偶尔也解决军饷困难,反正都用在公事公益,彭玉麟自己不纳入腰包。

例如,遗落在江淮的老乡,他们兄弟都大方救济,逃难的民众,他们也会救济,还有,对遗孀孤儿等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族中老者,岁有馈,以计丁口遍资给之,凡数万金。

另外,出巨资捐建家乡。

凡出资助本县学田银二千,宾兴费银二千,育婴公费二千,修县志书独供笔札刻资银五千,独建船山书院银万二千,衡清试馆银一万两。其濂溪墓、昭忠祠、京师及各直省湖南衡永会馆,凡募助公举者,动以千计。

02

彭玉麟在长江两岸名声极好,威望极高。彭公一出,江湖肃然。安庆候补副将胡开泰杀妻剖腹,地方官不敢惹当兵的,所以没主持公道,民议汹汹,彭玉麟听后,立刻前去,抓捕胡开泰,审定后,将他就地正法。

还有湖北忠义前营营官总兵衔副将谭祖纶,他诱奸了同僚好友张清胜的妻子,张清胜四处告状,没想到那都是谭祖纶的地盘,地方官员全部被收买了,张清胜只好去求彭玉麟,湖北也不是彭玉麟的地盘,他只好写信给湖广总督,总督答应和他一起奏劾谭祖纶,随后,朝廷令他们查办,也令张清胜前往武昌对质,谭祖纶连忙暗派杀手在途中将张清胜推下船而灭口。这样一来,忠义营统将方贵重和总督大人都踢起了皮球,各级官员装聋作哑,这案件没法查了,彭玉麟非常憋气。

这年乡闱期间,彭玉麟趁机来到了武昌,面见了总督,总督只好檄府司提谭祖纶至行辕,亲讯。在彭玉麟的严审之下,谭祖纶伏罪了,然后下令把他当众斩首,忠义营的军士都大惊失色,但观看的民众都拍手称快。

彭玉麟祖屋

03

彭玉麟和曾国荃交情本来不错,但是在曾国荃攻克安庆后,两人开始交恶。

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荃屠杀俘虏和民众。1861年秋,安庆城破后,一万余守城太平军投降了,他们早已饿得奄奄一息,但曾国荃下令一百人为一批去后营吃饭,实际上是借口,进去一批砍一批,砍了一天一夜。还有城里的百姓,都以“从贼”为理由,进行疯狂屠杀。

彭玉麟认为曾国荃坏了军纪,惨无人道,向统帅曾国藩请命斩杀曾国荃,以安民心。曾国荃可是曾国藩的亲弟弟啊,曾国藩怎么可能杀他,所以彭玉麟白说了,而且曾国荃从此对他怀恨在心。要知道,曾国荃也是个又倔又傲的狠角色。

1864年夏,曾国荃指挥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又重复了安庆模式,差不多来了场天京大屠杀:

“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余人,秦淮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窑可控者,尽遭杀死”,“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杀以为戏,匍匐道上”,“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

彭玉麟再次暴怒,请诛曾国荃,曾国藩不听,还把彭玉麟书信交给了曾国荃,只要他自省。曾国荃也暴怒,还决定以牙还牙,悄悄把自己的亲信将领柳寿田安插到彭玉麟所在营中,于是,柳寿田私下煽风点火,找彭玉麟的漏子,拆彭玉麟的台,彭玉麟逮着机会抓住了柳寿田,割掉他的一只耳朵送给曾国藩兄弟,并第三次请诛祸乱三军的曾国荃,结果当然还是徒劳的。

04李鸿章的侄子也杀

李秋升是李鸿章的侄子,李鸿章可是封疆大吏,护国功勋,更何况是在安徽地面上,因此,谁也不敢惹李家的人。

李秋升就仗着势力,四处横着走,出手像孙小果那么随意,地方官员不敢得罪他,装聋作哑,小民喊冤一概不受理。这弄得百姓敢怒不敢言。

当时为钦差大臣的彭玉麟来到安徽私访民情时,百姓听说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于是把为非作歹的李秋升状告于他,彭玉麟听后,又暴怒不已,迅速拿下了李秋升,要知道,李鸿章的官职和名气、实力都是大于彭玉麟的,所以安徽官员还不怎么配合他,反而替李秋升求情,说好话,甚至帮他甩锅。彭玉麟担心迟则生变,就立刻下令先砍了李秋升再说。

杀了李秋升之后,彭玉麟主动给李鸿章写信,信中陈列李秋升的种种劣迹,还有民众的证词,李鸿章看后,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默认。

总体看来,彭玉麟果然刚直不阿、清正廉明。怪不得他去世后,清廷赠谥号“刚直”。古往今来,刚直的人都值得敬重。

参考资料:《清史稿》、《彭玉麟文集》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