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長智慧。

親近自然,迴歸傳統。

以德潤身,以文化人。

讀《曾國藩家書》,我總有這樣一種感覺:好像一位長者,在向自己慢慢訴說過往,訴說他的人生感悟。

時光荏苒,竟有百年。相對上古,卻也不遠。

那些從曾國藩筆下寫出的字,雖然成了印刷體,雖然已非原件,但還是把他當時的諸多覺、感、悟展現出來。

至於今人能夠從中領悟多少,只能隨緣。

最近幾天讀《曾國藩家書》,讀的是內務篇。曾國藩寫給父母親的都是一些日常瑣事,很接地氣,不像讀經那般晦澀難懂。

通過這些敘說瑣事的文字,我能夠感受到的是,曾國藩對父母的那種孝。

怎麼說呢?

曾國藩作爲古人,他的孝充滿古韻,和今人稍有不同。但即便如此,其內裏卻是相通的,本質是相同的。

而對於他的孝,如若總結歸納一下,個人認爲其中有兩個字頗爲重要,可以作爲參考。

一曰“敬”。

二曰“順”。

所謂敬,其本義爲“恭敬、端肅”,亦可解釋爲尊敬。

恭在外表,敬存內心,認真嚴肅對待來自長輩的叮囑,尊之重之。

所謂“孝敬”,內心對長輩充滿敬意,行爲上則對長輩恭恭敬敬,如此才能稱得上孝。

再有順,北宋真宗時期官修《廣韻》所寫,“順,從也”。順從,不違背。

對待長輩,能夠做到不忤逆,不違背,不頂撞,順之從之。

所謂“孝順”,因爲順從,所以才能稱之爲孝。

曾國藩很敬他的父親,也很順他的父親。

他的敬,他的順,在其所寫家書中多有流露。

諸如在其所寫家書《郭雨三欲以女妻次子》中,他對父親言及同年郭雨三想將其次女許配給他的次子曾紀鴻。就此一事徵求其父意見。

曾國藩其實相中了這門親事,因爲郭雨三是其同年,他知悉其人品。更重要的是,曾國藩知悉郭雨三的治家以勤儉爲要,這與他的治家原則不謀而合。

當時,曾國藩在京城爲官,其父則遠在湖南老家。但即便如此,有關子女的婚事,他還是徵求父親的意見,“不審堂上大人以爲何如?”這是曾國藩對父親的敬。

接着,他又說,“下次信來,伏祈示知”。下次寫信來的時候,請告知您老的意思,我自當聽從。這是曾國藩對父親的順。

再有,曾國藩還曾給父親寫過一封家書,爲“盼勿勞苦過甚”。其間所寫,“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蔭兒孫,外爲族鄰鄉里所模範。千金之軀,誠宜珍重。”

當時,曾國藩已是京城官員,頗受重用,但即便如此,仍對父親那般敬仰。字裏行間,那種對父親的敬多有流露。

由敬而順,由順而愛,由愛而孝。

值得一說的是,曾國藩之父名曰麟書,字竹亭,後世稱其爲竹亭公。觀其生平,他的確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古人,也是一位值得被肯定的父親。他教育曾國藩兄弟的觀點是:“讀書要有長進,首先貴而有恆。”曾國藩在家書中曾多次提及的“恆“字訣,大抵便是從其父處潛移默化得來。

所以,反過來講,對於子女而言,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是非常重要的。作爲父母,應該時刻調整自身行爲,爲子女做好表率,做一個值得被子女敬的父母。

孝本是天下第一等善事,生而爲人,行孝理所應當。

如果非要說得機巧一些,那麼應該是:

因爲孝敬父母,所以得以被人尊敬。因爲孝順父母,所以人生纔會順利。

因爲孝,所以敬。

因爲孝,所以順。

之於自己的人生。

當然,孝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本不需要動機巧之念。我們只需要打磨那顆孝心,不要讓污垢遮擋住了它的光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