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晚清“郭嵩燾日記事件”:喊打喊殺的頑固派很難覺悟,歷史總會有個說法

今天,永宣詳細講一講郭嵩燾和他的日記事件。

01“通好謝罪”

郭嵩燾(1818-1891),晚清名人,他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是同時代的人,也是洋務運動中重要人物。“師夷長技以制夷”、“自強”、“求富”等呼喊聲中也有他的聲音,而且他有更加大膽和獨特的觀點。

在他上奏的《條陳海防事宜》中,他認爲西方強盛的本質原因並不是所謂的船堅炮利,時下朝野上下很多人被一葉障目,只想單純學習西方兵學這樣的“末技”,那是不能夠起到富國強兵的作用的。然後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即只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中國的工商業纔是出路。

他確實比同時代人看得更長遠,考慮得更全面,但由於他的論調尺度太大,對天朝衆多領域鍼砭太深,朝中很多大臣指責他媚外,類似於“端着大清的飯碗,砸大清的鍋”。

光緒元年(1875年)春,“馬嘉理案”爆發,原來英國人馬嘉理帶一隊人考察雲南地區的商貿情況爲由,四處勘探和拍照,這事知會了大清總理衙門,所以各級官員是很歡迎他們的,但被恨洋人的地方民衆阻擊,馬嘉理和幾個人報銷了,被懸首城牆之上。

這惹怒了英國,大清只好低頭認罪並簽訂《煙臺條約》,事後,還被要求派一名官員親自去英國謝罪。

到底派誰去呢?這太有辱天朝臉面了,不去,堅決不去!大臣們都極力表現自己的忠貞和氣節,然後一起推薦對西方頗有“研究”的郭嵩燾可堪此任。

果然,八月,清廷決定派郭嵩燾前往大英帝國“通好謝罪”,當然會給他一個名號,授郭嵩燾爲出使英國大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駐外使節。

光緒二年(1876年),郭嵩燾率副使劉錫鴻等隨員三十餘人啓程赴英。前面那些自詡忠貞有氣節的大臣們紛紛拿着一副對聯相送: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意思就是,郭漢奸,慕洋犬,離開祖國去舔洋鬼子。在民間,“漢奸”、“貳臣”之類的唾罵聲也洶洶而至。

02奉旨寫日記引火燒身

郭嵩燾到達英國後,在倫敦設立了使館。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公使。

出使前,慈禧太后對他做了鼓勵,同時,清廷新制定出了規定,出使各國的大臣都要寫日記。日記要將所見所聞,所作所爲,詳細記載,隨時諮報。這日記嘛,一是方便監督和了解大使的工作動向,二是方便國內朝廷洞悉外國洋人的動向、國情等。

於是,郭嵩燾認認真真地寫起了出使日記,每寫一份寄報時都抄寄總理衙門。這份日記,兩萬來字,總理衙門隨後以《使西紀程》爲名刊印出來。沒想到書一問世,就引爆了輿論,讓人大跌眼鏡。

名人日記,很容易引爆輿論,歷來如此。

大清上下頓時都在看“郭嵩燾日記”,並都圍繞着它爭論、撕咬,一年都平息不下來。

精通洋務的李鴻章反覆看了四遍,說“筠仙(郭嵩燾字)雖有呆氣,而洋務確有見地”。一部分研究洋務的有識之士也紛紛點贊。

然而,更多的是那些頑固守舊派,他們整天在日記裏找茬兒,例如翰林院編修何金壽說郭嵩燾“有二心於英國,欲中國臣事之”,翰林院侍講張佩綸也附和,李慈銘更是一句誅心:“誠不知是何肺肝,居心何在!”

恰在這時候,郭嵩燾的助手,副使兼駐德公使劉錫鴻,這位平時微詞不斷的守舊頑固分子立刻抬頭,以目擊者、證人的身份向國內舉報郭嵩燾的“三大罪”:

“遊甲敦炮臺披洋人衣,即令凍死亦不當披。”

“見巴西國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爲小國主致敬?”

“柏金宮殿聽音樂屢取閱音樂單,仿效洋人之所爲。”

劉錫鴻這一把火添得絕妙,大清國民衆一聽,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於是,劉錫鴻又公然揚言:“這個京師之內都指名爲漢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下他。”並又密劾郭嵩燾罪責“十款”,極盡羅織誣陷之能事。

郭嵩燾引起了公憤,慈禧太后下令把《使西紀程》禁燬。

郭嵩燾感到憤怒、委屈、失落、憂慮。

他被迫辭去大使之職,匆匆回國,一到上海,面對鋪天蓋地的唾罵聲,他再也不想回京,也不想辯解,而是想沿江會湖南老家隱退,然而大清的客船都不願意搭載這位賣國賊、漢奸,他只好乘坐外國人的小洋輪偷偷過境。

一路上,無人不罵這位“勾通洋人”的“失節”’大使,從長沙到湘陰的途中,他發現唾罵他“勾通洋人”的標語到處都是,特別是在自己的家鄉湘陰,地方官員都對他傲慢無禮,民衆義憤填膺,喊出了“殺郭嵩燾以謝天下”的口號,絲毫不念及同鄉之情。

03歷史會有一個說法

郭嵩燾的日記究竟是什麼樣的洪水猛獸呢?

其實,日記主要是詳細記錄了郭嵩燾出使英國途中的所見所聞。日記中,他經常分析英國這個全球第一強國的政治、經濟制度,肯定以英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的先進之處,當然,也會對比大清的落後和不足。

窺斑見豹,郭嵩燾的思想非常有前瞻性,非常理智。然而,大清國的頑固分子無法理解他的探索西方先進制度以求挽救大清的良苦用心,反而以“政治”帽子相扣,“肯定西方先進,指出大清落後”,這就是崇洋媚外、漢奸走狗、人民公敵、有辱國體.、有辱天朝形象、給外國人遞刀子.....而且那劉錫鴻舉報郭嵩燾的“三大罪”,我們只要冷靜分析,這些所謂的罪狀純屬雞毛蒜皮,而且都合乎國際外交禮儀,並可印證英人所說郭嵩燾爲“所見東方最有教養者”的稱譽無誤。

大清的頑固分子們自以爲純粹愛國,其實,保守自閉、頑固不化、盲目排外,用今天的話來說,惟“愛國賊”而已。

甚至到了義和團運動爆發時,還有京官請戮郭屍,以謝天下。

郭嵩燾紀念館

郭嵩燾這位力主開眼看世界的超越時代的先行者、近代洋務思想家、中國職業外交家的先驅就這樣被大清國的“愛國賊”們給扼殺了。

郭嵩燾去世後,朝廷以“出使西洋,所著書籍,頗滋物議”而沒有給他諡號,但歷史是公正的,正如他的那句自輓詩所云:

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歷史,終究沒有忘記郭嵩燾。

參考資料:《清史稿》,《郭嵩燾全集》、《使西紀程》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