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事情無外乎就是割地賠款,而對於清朝的當權者來說多賠點兒少賠點兒並不重要,所以負責賠錢談判的李鴻章就成了兩邊不討好的存在了。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淨室,雖明知爲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裏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以裱糊匠的自稱,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殊不知李鴻章最大功勞恰恰就在這個自稱上了。

清末是什麼情況呢?一種情況是列強搶佔中國,一不留神就被瓜分,從此成爲幾個列強的殖民地,另一種情況是陷入軍閥混戰(背後站着幾大列強,當着牽線木偶),而最終的結果十有八九一樣是被列強瓜分。當然,就算是成爲殖民地還是有可能獨立的,但是就算將來殖民地都獨立了,也非常有可能成爲幾個國家,例如朝鮮。

所以當時列強沒能瓜分中國是有原因的。剛開始,列強是覺得當時的中國是個龐然大物,沒敢下手,到後來敢下手的時候,則又相互牽制了,都覺得自己應該佔得更多(中國太大了,沒有一家能獨吞的下)。所以當時李鴻章的思路是什麼呢?首先,不能輕易開戰,寧可暴露自己的愚蠢,也不能暴露自己的虛弱;所以剛開始是能避戰就避戰,實在無法避免打輸了就四方討好,讓各個列強都感覺自己該佔得比現在還多,所以暫時維持了暴風眼中的平靜。

一開始李鴻章爲什麼願意去籤那些條約,爲什麼後來會搞出東南互保,其思路都是一致的沒變過,就是要維持各方力量平衡,不僅是列強之間的力量平衡,也包括國內相對國外的力量平衡,暫時保持內部的平靜。就像雞蛋一樣,咋捏都捏不破,那是因爲受力均勻,還指望能孵出個小雞來,要是瞎折騰,蛋碎了就收拾不回原樣了。

所以說,賠償不是關鍵,關鍵是列強扯皮扯了半天都沒下手,左猶豫右猶豫,就到一戰二戰了。如果說列強們像日本一樣一波莽,先佔了再瓜分的話,中國說不定就涼了。說到底各個都是眼大肚皮小,只有佔一兩個省的實力,但各個都放眼全國,結果誰都動不了。

所以對於後來的革命者而言,哪個不是靠這紙房子渡過萌芽期的?要是思想還沒傳播開,就落到印度、朝鮮、甚至是非洲那種情況,後來這些人能頂個什麼用?

李鴻章的話說得很清楚,紙房子好歹還能遮風避雨,砸爛了倒是一時爽了,後續咋辦想好了麼?李鴻章的兩大功勞就是洋務運動和裱糊匠,現在很多人對這兩個功勞嚴重低估。別的不說,就說中國的革命歷史,要是沒有那紙房子遮風擋雨,沒有等到馬克思,軍閥混戰如果爆發在1900年之前會怎麼樣?紙房子扯破了,鍋碗瓢盆撒得到處都是,任憑風吹雨打,到二戰爆發的時候,中國要是連個表面上的統一都沒有會怎麼樣?

還有些人提到曾國藩李鴻章這些人爲什麼不在鎮壓太平天國後直接推翻清朝的,這個中國歷史上不是有個現成的例子麼?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啊,曾國藩要是這麼搞,一不小心玩脫了,可能就成三國演義了,甚至四國演義、五國演義都有可能,然而最大的區別是東漢末年國外只有一羣遊牧民族和少數民族,哪怕公孫瓚呂布之類的都跟打弟弟一樣;而曾國藩李鴻章之類的,要是不把清朝推上去頂雷,估計就要被列強打成弟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