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去到異地的中國人經常會在口頭上掛一句:“我們北方人如何如何……”或者“我們南方人如何如何……”但有一個特別人羣,就是豫南人和皖北人,他們經常會糾結自己究竟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因爲往北去了東三省,他們被人稱爲南方人,往南去了珠三角,就被稱爲北方人,好糾結。

那麼,在中國,標準的南方和北方應當如何劃分呢?

地理原因

北緯33度!

這條緯度線從中國的中部橫穿而過,將中國版圖劃分成南北兩塊。

這是一個神奇的緯度線,它相對於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來說,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在這個緯度上下,中西部是海拔2000米的秦嶺,向東延展就是淮河。事實上,我們在中學時學地理,就叫這條線叫“秦嶺-淮河一線”,它是中國極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淮河線)

線南是南方;線北是北方。

不好意思,這條線並不是細細的一條線,它相對模糊,穿河南南部、安徽北部而過。

連綿不絕的秦嶺橫亙在中國中部,阻斷了南北的冷暖氣流,也同時影響了秦嶺南北的年降水量。以北,年降水800毫米以下,以南,年降水800毫米以上。

降水會影響收成,收成就會影響居民聚集,影響他們的建築風格,北方民居平頂厚牆;南方居民斜頂高牆,當然,進而也會影響居民性格。

更神奇的是,遠不止降水,還有……

它是中國半溼潤區和溼潤區的分界線;它是北方旱作區和南方水田區的分界線,北方主要種小麥和大豆,南方主要種水稻和油菜;它又跟氣溫相關,是每年一月份0°C等溫線大致的位置(於是北方供暖,南方不供暖);它同時又是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是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植被也不一樣,是植被分界線,北方是落葉闊葉林,南方是常綠闊葉林;它是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它還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分界線……

(秦嶺)

厲害吧,是的,就是這麼神奇。

北方的田野,春夏季麥田油綠,秋冬季則先是滿目金黃,然後轉眼就是一片枯黑,緊接着就是河流和空氣都被凍結……天地間充溢肅殺之氣!於是北方人粗獷、盛產血性男兒;

南方的田野,一年四季都是碧綠,就算到了冬天,湖泊裏也有菱角和蓮藕,也有魚蝦,更有風吹稻花香兩岸,是真正的魚米之鄉……天地間充斥着溫暖和煦!於是南方人聰慧、盛產溫柔女子。

(淮河)

呵呵,鐵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同樣一句:“你瞎說”,南方人北方人的說法很不一樣:

(南北方差異)

所以,中國史上在北方建立起的鐵血政權,一到南方,就馬上演化爲文采風流:東晉到了南京,於是“王與馬,共天下”,天下都不是皇帝自己家的了;南宋更是“直把杭州作汴州”,醉倒在溫柔鄉里了。

地理原因直接導致了不同的人文特徵。

歷史原因

南北之分,當然還有其歷史原因。

在遠古中國人的心中,從商周到秦漢,華夏民族從來就認爲自己住在天下的正中心,全世界也只有這一個中心,所以,叫中國、中華。相對“中華、中國”之外的就是北狄、西戎、南蠻、東夷。這個中華文明的最早區域有多大呢?

(古中國人的天圓地方概念)

長江黃河(跟兩河文明相似)之間,但主要是黃河流域。

那時候,中華民族的先進文明就大多聚集在“中國”(周代時就確立的概念,春秋戰國那樣亂,其實就是在“中原”亂,如下圖),“秦漢之前,只有中國和四方”(易中天《中華史》,下同),秦漢之後,只有中央和地方,沒有南北方之別。漢的中央就是長安和洛陽,兩個城市在秦嶺淮河一線稍稍偏北的位置。

(春秋初的中原)

問題出在魏晉南北朝,從東晉開始,淮河變得更加重要了,它既是地理分界線,也是軍事分界線(跟地理相關,古代戰爭,地利很重要)。後趙與東晉,前燕與東晉、前秦與東晉,都隔淮而治,淮河南岸從東到西有一條軍事邊防前哨線和國境線,從東往西是淮陰、蚌埠、淮南、信陽。

對,就是河南、安徽這一帶。實際上,如果沒有淮河,就沒了東晉(淝水之戰的淝水實際上也是淮河的支流)。

(中華文明的起源處)

十六國是大分裂,“五胡”次第登場,是北方強悍的民族打跑了代表“正統”的晉,但正史連綿,這一段大部分還都只記東晉,因爲五胡不如東晉文明高級,即北不如南,即便強大如前秦,也最終在淝水之戰敗給了東晉;

但到北方十六國變成統一的北魏之後,充分“漢化”的“胡人”終於成了“正統”文明(或者自稱“正統”),實際上就是胡人的北方不斷進步,漢人的南方每況愈下,緊接着,北方人統一了天下,有了隋唐,實際上是南不如北。

(從東晉開始的南北對峙)

沒錯,隋人和唐人實際上是接受“漢化”的胡人,這裏的“胡人”是正宗的北方人。你看,中華華夏文明厲害,我打不過你,但是我可以消融你,我可以把你最後變成我,最終五胡都成了“新漢族”,方法簡單,就是通婚混血,移風易俗。

但南方的舊式漢人不接受“胡化”,於是他們對北方文化的看法就有了“胡作非爲”、“胡思亂想”、“胡言亂語”等等說法,這說明,南邊的這一部分南方人,他們一直以自己爲“正統”,一點也不接受北方人強硬彪悍的東西。

(從東流到隋的文化流轉)

於是南朝的宋、齊、梁、陳最終滅國,說到底,是弱勢文化鬥不過強勢文化。

有意義的是,到了現代,最“正統”、最“原汁原味”的漢文化卻在南方仍有保留,比如語言,我們現在講《說文解字》,最正宗的“中原雅言”只有在閩南話裏還有殘留,普通話裏,找不到了,因爲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爲基礎的語言,現在的北方方言,是五胡入華之後的北方方言,其中有“胡音”。

魏晉面北朝時期,漢胡界限越來模糊,南北分野越來越突顯。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人有了南北方的概念。

這段時期南北方人的特徵:南方人尚雅談,因爲他們自恃正統,停止了學習;北方人尚實務,原來的中原居民深知落後就會捱打,於是向胡人學習,新來的胡人深知華夏文明是優秀文明,於是學習華夏文明;在文化藝術方面:南方人秀麗唯美,北方人雄渾質樸;魯迅說(是的,魯迅又說話了《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北方人的優點是厚重,缺點是愚鈍;南方人的優點是機靈,缺點是狡猾。接着魯迅又引用顧炎武的觀點,說北方人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南方人是“羣居終日,言不及義”。(《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魯迅說)

南北差異越來越大,必然產生相對應的文化。比如南腔北調,北方人的方言只是聲調不同,南方方言則連讀音也不一樣;又比如南拳北腿,南方人打架用拳頭就到底了,最大武力了,北方人不解氣,是一定要用腿的,這樣夠狠;男人女人關係不清楚,南方人說這兩人“有一手”,北方人說這兩人“有一腿”,甚至就連書法藝術,也是南人尚帖,北人尚碑;如此種種,還有很多……

總之,一般意義上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在身體、性格和習俗上都大不相同。

總結

爲什麼同是中國人,卻有這樣的差異呢?其歷史因由,實際上就是魏晉到南北朝的原因,這段民族大融合的時期足夠長,長達三百六十九年。中國文明史如果按三千七百年算,這一段,幾乎佔了十分之一,形成的文化慣性當然不可小視。

在這之前,原有的華夏文明的代表者是西晉,要知道,西晉司馬氏是曾短暫統一過中國的,它肯定是正統的華夏文明代表者。

西晉滅,於是西晉人被至少打散成了兩部分:

留在北方的,同化了遠方攻來的北方“胡人”,同時也被“胡人”同化,於是有了“新北方人”。這一部分原本可能是沒條件南渡的,原因可能是家裏經濟條件差、文化水平也差的,但他們接受了“胡人”文化之後升格了,成了優秀的北方人,於是統一了天下,有了隋唐。

(南北朝時期)

去了南方的,本是西晉最優秀的一波文化人(他們是有錢人、讀書人,有條件南渡),但他們在南方的溫柔鄉里墮落了,他們被原有的“土著”南方人同化,同時也實施反同化,於是有了“新南方人”。新南方人漸漸沉醉,變得不務實,只知清談誤國,直至最終亡國,但他們卻保留了最後的、最原始的、最正宗的“漢文化”。

當然,現在南方人、北方人之別已越來越不明顯了,因爲交通、通訊越來越發達,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更加方便了。河南人和安徽人,糾結自己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的原因是這兩個地區正處在南北分界線上。

(兒童畫:地球村)

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大家都是“地球村”的村民,這是一個全球人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大家可以完全不用糾結這個南方人、北方人的概念了,往深處想,不過都是中國人、地球人。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