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棄灰於街者”。

用現在話來說,把灰倒在街道上,會被判刑。

這句話出現在古書好幾個地方。

比如,《漢書·五行志》記載。

商君之法,棄灰於道者,黥。

再如,《史記·李斯列傳》描述。

商君之法,刑棄灰於道者。

《史記菁華錄》中有寫。

衛鞅內刻刀鋸之刑……棄灰於道者被刑……

這說明,古代往街道上倒灰,確實時違法犯罪行爲,各種書中都說這個法律條文是秦國改革家商鞅制定的。

商鞅像

往街上倒灰,看起來是一件非常無關緊要的事情,爲什麼要“刑”呢。

“刑”和“罰”不同,古代的刑,一定會讓人的肉體受到損傷。

比如:劓刑,割鼻子。

笞刑:是打板子。

刖刑:割腳。

也就是說,往街上倒灰,相應的懲罰會很重。

這是怎麼回事?

難道古代統治者們有很強的衛生和環保意識?

古代不可能有垃圾分類

《韓非子·內儲說上》有說明。

……刑棄灰於街者。

子貢以爲重,問之仲尼。

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棄灰於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鬥,鬥必三族相殘也;此殘三族之道也,雖刑之可也。且夫重刑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其所易而無離其所惡,此治之道。”

仲尼就是孔老夫子,孔子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分析解釋。

孔子劇照

 知治之道也

孔子回答,這是(制定這條法律的人)知道治理國家的方法啊!

夫棄灰於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鬥,鬥必三族相殘也

把灰倒到街上,遇到風時,必然會塵土飛揚,塵土飛揚必然會撲向路人,路人被嗆了一鼻子灰,必然憤怒,人一旦憤怒必然找倒灰的理論,在憤怒的狀態下與人理論必然爭鬥,兩個人爭鬥起來必然會驚動雙方的家族,雙方的家族一旦參與鬥毆,出人命的可能性都有。

 此殘三族之道也,雖刑之可也,且夫重刑者,人之所惡也。

所以,往街上倒灰是會讓雙方三族出現傷亡的行爲,用法律和刑罰也可以處理雙方三族間爭鬥的事情,但有人因此而受到重刑,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

刺金印也是一種刑

 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

但不往街上倒灰塵,是每個人都很容易做到的。

使人行其所易而無離其所惡,此治之道。

讓人做出非常容易的行爲,同時遠離所厭惡的事情,這就是治理國家的優秀方法。

從到灰的行爲,老夫子一直推演到三族相殘的結果,完全是一次小型的窄範圍內的蝴蝶效應演示。

說實話,總感覺有點扯。

這裏的孔夫子和論語裏那個邏輯能力超強,會辯證的多角度的看問題的孔老夫子完全不在一個等級。

蝴蝶效應

好在,這裏的老夫子所做所爲,是韓非子虛擬出來的,用的是一種討論問題的手法。

真實情況就是商鞅治國理念的真實反映,商鞅認爲“禁奸止過,莫若重刑”,用嚴刑峻法處罰小過失,能震懾百姓,利於統治。

道路以目”的時代,在歷史上僅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周厲王,一次就是商鞅主政時期,都是嚴刑峻法造成的。

這也不難理解爲啥棄灰是犯罪了(一定會有人用雲夢秦簡來搞事,下篇我就開貼說這那些竹簡子)。

秦王要被刺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