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爲關鍵的一場戰役,而在這場戰役中也誕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巧借荊州”這一片段在《三國演義》中更是被描寫的出神入化,入木三分。而也因爲這件事,讓孫權和劉備的聯盟更加堅固。但是隻要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三國這種爾虞我詐的時代,借地盤就相當於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更何況荊州這樣的兵家必爭之地。劉備借得荊州明眼人都知道他是不會歸還的,那麼東吳這邊爲什麼堅持借荊州給劉備呢?

既然我們要解釋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先要來了解借荊州這個事究竟是誰提出和促成的,有印象的朋友都知道,這兩個人就是魯肅和諸葛亮。先說諸葛亮,諸葛亮在三顧茅廬的時候給劉備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這是一個全局戰略的規劃,這個戰略實現的第一步就是先取荊州,第二步再得益州這樣就可以三分天下,這對於劉備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再說東吳的魯肅,他也是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觀點,而且比諸葛亮還更早提出,只不過當時劉備勢力太小,荊州是劉表的,所以魯肅提出是將劉表看作假想敵,所以他提出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注意,直到劉備慢慢壯大後。

赤壁大戰前,由於曹操是發動的統一戰爭,而孫權和劉備爲了自保不得已形成短暫的聯盟,來對抗曹操。而在赤壁之戰結束後的一年時間內,荊襄九郡就被這三家給瓜分完畢了。其中,曹操雖然戰敗,但是仍然佔據了荊州北部的南陽,而孫權並不是一無所獲,他佔據了半個南郡和半個江夏,而劉備顯然是獲利最多的,基本是空手套白狼,他不僅佔據長沙、武陵、桂陽等地,並且仗着和劉琦的關係,還佔有半個江夏,可以說劉備赤壁之戰後直接“暴富”了。後來劉琦死了以後,劉備本着鞏固聯盟的意思,將半個江夏還給了孫權,而換回他的半個南郡。

這個交換看上去很平常也很平等,但是南郡相比於其他荊州的其他地盤,重要性更大,南郡地處荊州要道,北可抵抗曹操南下,東可以壓制孫權,所以這次的交換,與其說是孫權魯肅借給劉備,不如說是送給了劉備。像孫權魯肅這樣的人會看不出有借無歸的事情嗎?其實魯肅也是在下一盤大棋。

第一,從三國全局來說,雖然三國鼎立,但是曹操仍然是一家獨大,只不過打輸了赤壁之戰而已,從實力上看,孫劉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兩家聯盟和加固關係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我們從戰略上看,曹操已經一統北方,北方的威脅已經沒了,所以將戰略重心轉移到南方,並且將合肥作爲重點屯兵,而他還佔據荊州的南陽、襄陽,而這些地方都是離江東很近的地方,而爲了緩解江東的軍事壓力,孫劉聯盟也是必須的。而孫權佔據的半個南郡,剛好就在劉備和曹操之間的包圍之處,這樣的地盤孫權要來有什麼用,不能抵擋外敵,就算有戰事也救不了,不如直接給了劉備,也可以做個人情,鞏固聯盟。

第三,從兵種作戰優勢看,劉備擁有強大的步兵作戰能力,而荊州剛好又是平原地帶,可以充分發揮他的優勢,而東吳是以水軍爲優勢,並不適合在陸上作戰,並且用南郡來抵禦曹操,可以很好彌補東吳軍種的不足。

結合上述三點,荊州這樣的戰略要地之所以給了劉備,魯肅是出於戰略、軍事壓力等原因,才這樣做的,更是出於對東吳利益的出發考慮的,但是也正是因爲借給了劉備這個根據地,讓劉備從此慢慢壯大。

俗話說“養虎爲患”,魯肅並沒有想到劉備借這個機會得到了如此巨大的發展,而在赤壁之戰前,周瑜也曾經提出過二分天下的戰略,相比於三分天下,周瑜覺得可以殺掉劉備,進軍益州西川,這樣就可以和曹操劃江而治,二分天下。而這裏的關鍵人物又是劉備,他和魯肅的三分天下非常的矛盾,也就是一個是殺劉備,一個是聯手劉備。

或許是天意,又或者是時勢造英雄,周瑜提出的二分天下戰略還沒有實現就英年早逝了,所以這個戰略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既然三分天下已經得到了孫權的認可,那他應該按照這個戰略走下去,但是他並沒有,倘若他不讓呂蒙偷襲荊州殺了關羽,也不會導致孫劉聯盟破解,兩人反目成仇,而是派兵配合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北上合肥進而圖取徐州,這樣就可以將曹操消滅,和劉備二分天下,也就只有孫劉相爭了。可惜了,這麼好的戰略規劃,卻被一個不懂戰略的大將,以及一個渣到底的君王給毀了!

相關文章